正文
1919年,费萨尔·本·侯赛因和他的代表团成员以及顾问成员在凡
尔赛宫外合影。他们此行是为参加巴黎和会而来。在他身后从左至右依次为私人秘书鲁斯捷姆·海达尔;准将努里·赛德;法国顾问皮萨尼上尉;英国顾问劳伦斯上校(即“阿拉伯的劳伦斯”);哈桑·卡德里
費薩爾和勞倫斯還在做最後的努力。1919年,他們率領阿拉伯人代表團出現在巴黎和會上,試圖在最後時刻扭轉局面。但《凡爾賽和約》關於中近東“A類委任統治”模式的規定,不過是對《賽克斯—皮科協定》的原樣照搬:法國獲得了從亞歷山大塔勒延伸到巴勒斯坦以北的地中海東岸和半島北部地區,即“大敘利亞”北部的托管權,並按照居民宗教信仰的差異,將其劃分成黎巴嫩和敘利亞(“小敘利亞”)兩大板塊。英國獲得了“大敘利亞”中部和南部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後來的伊拉克)以及整個巴勒斯坦(相當於今天的巴勒斯坦和約旦之和)的托管權。阿拉伯人壹無所獲,依然是殖民者統治之下的二等公民。
托马斯·爱德华·劳伦斯与
他钟爱的布拉夫SS100 机车
與委任統治模式確立幾乎同壹時期,阿拉伯民族主義者的怒火開始燃燒。首當其沖的是以費薩爾為中心的敘利亞激進民族主義者,面對《凡爾賽和約》的安排,他們決心以武力作為回應。1920年3月8日,“青年阿拉伯人組織”在大馬士革自行召開阿拉伯人國民大會,宣布不承認巴黎和會的安排,自行成立實行君主立憲制的“大敘利亞王國”,以費薩爾為國王。緊接著,費薩爾的哥哥阿蔔杜拉(Abdullah bin al-Hussein)被推舉為伊拉克國王,兩國同意組成統壹的聯邦。但法國人顯然不願接受這種自行其是的獨立:7月24日,1.2萬名裝備有坦克和飛機的法國黎凡特集團軍在大馬士革以西擊潰了費薩爾的4000名誌願軍,將這位民選國王驅逐出境。敘利亞的激進獨立派隨後組建了社會民族黨(SSNP),繼續為“大敘利亞”而戰。
1913年,一批留学欧洲的穆斯林大学生在巴黎发起成立“青年阿拉伯人组织”。图为1919年,
该组织成员在大马士革聚会
在阿拉伯人的獨立事業遭受重創之後,曾經與他們並肩作戰的倫敦政府提供了某些折中性的補償。1921年8月,英國在伊拉克托管地組建的國民政府宣布擁立費薩爾為該國立憲君主,並在1932年結束了對該國的委任治理。不過費薩爾壹直堅持自稱“敘利亞及伊拉克國王”,這壹頭銜也成為到今天為止,哈希姆家族費薩爾分支法定繼承人的傳統稱謂。至於壹度被推舉為伊拉克國王的阿蔔杜拉,他在1920年率領壹支500人的誌願軍占領了安曼。英國隨後說服了他接受外約旦埃米爾國君主的頭銜,統治約旦河以東的巴勒斯坦土地。接下來的30多年裏,外約旦壹直是“大敘利亞”理想最堅定的支持者,並堅抉反對法國的存在。
麦加圣裔长侯赛因·伊本·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