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腾讯科技
只供应最有营养的科技大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腾讯科技

2小时思想碰撞,10000字深度思考:人类会被AI淘汰吗?丨AGI之路02期

腾讯科技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25-02-26 21:22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探讨了AI之路系列直播中涉及的技术平权、AI的影响、技术与天赋的关系以及AI普及带来的焦虑等问题。随着AI工具的使用门槛不断降低,人们面临如何平衡技术依赖与独立思维的挑战。文章指出,技术的普及带来了公平的机会,但也可能导致资源的集中,人的天赋和竞争力在于如何掌握和驾驭技术。同时,人们需要消除对AI的恐惧,积极拥抱AI辅助型社会,注重培养一些AI不具有的能力。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AI工具的普及推动了技术平权的发展,但同时也引发了关于过度依赖技术和平等问题的讨论。

讨论了AI普及带来的技术平权现象以及人们对此产生的担忧。

关键观点2: 技术与天赋的关系问题被提出,技术正在重新定义天赋。

探讨了技术进步对天赋的影响,以及如何保持人类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力。

关键观点3: 面对AI时代的到来,人们应如何适应并消除对AI的恐惧。

提出了适应AI时代的建议,包括消除对AI的恐惧,积极拥抱AI辅助型社会,注重培养一些AI不具有的能力。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所以,技术本身并不必然带来平权或不平等,它的影响要与制度结合,关键在于如何使用技术。就像DeepSeek,随着它的成本降低,使用变得更加普及,这将带来机会平等。

但是,当技术普及时,可能会出现“马太效应”——资源最终会集中在少数头部人物手中

陈永伟: 从经济普惠的角度来看,我认为这波开源模型最重要的意义之一,是将人工智能从少数巨头的竞争领域,扩展为全民参与的创新平台,它带来的影响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开源模型 显著降低了技术的成本 ,使得更多的C端和B端客户可以直接参与其中。

以ChatGPT为例,虽然它的功能强大,但此前高昂的费用让很多人无法使用,而如今通过DeepSeek等工具,虽然性能上可能有些差距,但普通人同样能够享受到类似的技术。

另一方面是,开源模型 降低了创新的门槛 。很多原本需要大量投入的研发工作,借助开源模型,创新者可以本地部署技术并加以调整,从而实现自己的创新成果。

因此,不仅是用户获得了平等使用权,创新者也能平等参与到技术研发中,从而带来创新上的平等。

数字鸿沟漫画,来源:网络

Q: 过去,我们讨论过“数字鸿沟”,现在是否会有“AI鸿沟”,AI是否能够缩小这些鸿沟?

刘永谋: 最近我接触一些科技、经济类的主播。他们很主动地学习AI技术,当工作忙不过来的时候,通过AI来处理很多问题,实际上就是通过AI放大了自己的工作效能,如果粉丝基础比较大,AI能够大幅提升工作效率,乘数效应非常明显。

我的个人感受是,这种现象确实符合“马太效应”, 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陈永伟:目前的AI平权主要体现在起点上的平等机会—— 几乎每个人都能接触到这些技术,特别是像DeepSeek这样的开源工具。但在实际的结果上,我也认为可能会导致“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

很多人都用过DeepSeek,网友可能用它来写春联或搞笑段子,这样使用其实没有对生产力产生多大提升。

相反,如果你是一个科研工作者,尤其是那些原本理论知识很强,但编程能力较弱的人,AI的帮助就能显著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

因此, 同样的技术,不同人在使用时,效果差异是巨大的 。就像数学中,两个不同的数,乘上同样的倍数后,它们的差距可能不仅没有缩小,反而会被进一步放大。

计算与计算器

苏格拉底与“奴隶小孩”

Q: 乘数效应本身依赖个体的能力,能力越大,放大效应就越强。从具体场景来看,比如说学习,使用AI工具之后,是否会进一步拉大不同学生之间的成绩差距?另外,在教育场景下,假设老师借助AI备课,学生借助AI完成作业,老师再借助AI评判作业,会对传统的师生学习模式产生什么影响?
刘永谋: 这个问题我在工作环境中认真地去思考过,主要是教育本身的价值——要教给学生什么,以及如何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大模型的出现对教育影响巨大的,大家现在都在探索如何将AI技术应用到教育中,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战略性顶层设计,但有一个明确的方向—— 主管部门、学校和老师都希望学生能够适应未来AI辅助下的工作环境 。随着各个领域和AI紧密程度提升,如果不让学生使用这些工具,他们在进入社会后就会处于劣势。
这也带来一些问题,比如学生用AI做作业、写论文,这是否会影响到他们传统的听、说、读、写等基础能力的培养?
假如我们培养的学生进入社会,写作能力还不如DeepSeek,那他们的竞争力何在?所以我现在经常跟同学们说,过去上课你们低头看手机,不交流、不互动,也不参与讨论,以后走向社会怎么跟AI竞争?
Nature此前发文称允许使用大模型写论文,但不能列为作者
与跟AI竞争只有两方面:1) 第一个是AI能做的,人能否做得更好 。如果你写文章跟DeepSeek一个水平,那肯定就没有机会了。2) 另外一个就是AI做不了的部分,人能不能做 。AI毕竟不是人,涉及情感与社交的工作还是要由人来完成。
解决“与AI竞争”的问题,现在挑战还是很大——一方面,AI的“猫鼠游戏”让教育变得更加复杂;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要思考教育的核心价值,如何确保学生在未来社会中具备不可替代的能力。
Q: 具体到学科上,随着AI的工具属性越来越强,像经济学这种学科,哪些内容会被AI取代掉?当大模型普及后,重点大学和普通学校之间,学生们的差距是会扩大,还是会缩小?
陈永伟: 我去年在人大苏州校区教过的一门课,我和学生们聊,我并不反对他们使用AI。 作为工具,AI的使用是不可避免的,但使用工具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而不是依赖它成为自己的竞争力。
不管是ChatGPT还是DeepSeek,它就像使用计算器,计算器用得好不会成为一个人真正的竞争优势,因为没有谁的数学能力是靠计算器来决定的。
工具只是辅助,而 真正的竞争力来自你如何掌握和驾驭它 ,成为一个能独立思考、创造的人。这一点,在大模型的使用普及以后,也同样成立。当所有人都可以使用大模型的时候,它本质上和计算器就没有区别。
说到经济学的问题,坦率地说,经济学家永远不会失业。
尽管 AI确实能够很快构建出经济学模型,但经济学家的核心价值并不在这些技术层面的工作 ——经济学家背后真正的价值在于思想的深度和对复杂问题的思考。
去年我就开始转向思想史的研究了,因为在经济学等学科中,思想和理论的深度可能会比纯技术更为重要,后者的价值可能会大幅度降低。
Q: 计算器的例子非常形象,那么随着大模型推理能力的提升,是否会让一个没有学过哲学的人,具备与专业人士相当的逻辑思考能力?
刘永谋: 刚才提到用计算器计算和自己计算的差别,它的核心就在于学习能力。我们不应该只是学习如何使用计算器,而是要学会计算的原理与方法。
未来社会,我们很可能无法在一个领域连续工作很多年 ,而是随时需要借助AI的辅助,快速切入新领域,并成为这一领域的胜任者。这时学习迁移能力就变得很重要,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学习特定的知识,还要学会如何通过学习过程获得通用的学习能力。
说到哲学,其实完全不需要怕,它的特征就是不断地开拓新的领域。很多学科,如自然科学、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学,都是从哲学中分出来的。
哲学关注的从来不是已知问题,而是开辟新的领域。当某一领域探索到一定程度时,其他学科就会接手,因此哲学的价值从来不会消失。 其实不止哲学,真正具有创造性的科学都不会有这样的担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