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所谓的“松弛感”,就是拥有一定程度的心理空间。
有了这个心理空间,我们就能够容纳一些未知事件的发生,并且当事情发生时,失控的感觉不会把自己击碎。
正因为不担心自己被“击碎”,也就不会通过指责、攻击、诋毁等方式,急着转嫁自身的焦虑和恐惧。
心理空间足够大的人,一般具备以下3个特质:
1. 认知灵活性高。
他们能够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不会局限于单一的思维模式或固定的观念。
因此他们在面对各种生活事件和变化时,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既不会过度担心未来的不确定性,也不会对过去的事情过度纠结和自责,因此焦虑程度较低。
2. 情绪包容度强。
能够接纳和包容自己和他人的各种情绪,他们不会因为偶尔产生焦虑、悲伤等负面情绪而自我否定或抗拒,而是允许这些情绪存在,并以平和的心态去感受和理解它们。
3. 有很强大的心理弹性。
他们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能够迅速调整自己的心态,从失败中恢复过来。内心就像有一根弹性很强的弹簧,能够承受压力并在压力过后迅速恢复原状,抗挫力很强。
当一个人有了足够的心理空间,就可以容纳突发事件带来的失控感。
他们知道,
问题来了,直接解决问题就好。
不会把精力浪费在自我攻击和指责他人上。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
当一件事情发生时,处理事情本身,往往并不会消耗太多心理能量。
真正消耗我们的,是附加在事情之外的那些自责、懊悔、羞耻、自我攻击、互相指责等。
假如一个孩子打碎了碗,父母检查一下孩子是否受伤,然后就事论事地说:“碗碎了啊,那我们打扫一下吧。”
那么孩子就会觉得:打碎了碗也不是什么可怕的灾难,打扫一下就好了,这个后果是可以承担的。
于是,孩子的心理能量只需要放在“解决问题”上即可。
但如果父母怒骂“你怎么这么笨”“整天毛毛躁躁的”“连个碗都拿不住”……或者虽然没说话,但眼神里满含嫌恶、鄙视与厌烦等。
那么孩子的心理能量,就不得不用来承受父母的情绪,应对父母的责骂带给他的恐惧和羞耻。
在孩子心里,他打碎的不仅是一个碗,还有自己的尊严,这个后果就是“灾难性”的。
所以,有些人在做错事或失败后,能迅速修正弥补,继续轻松前行,仿佛“错误”和“失败”只是小事一桩;
也有一些人,一旦做错或失败,哪怕是非常小的疏漏,也会羞愧难当,恨不得原地去世。
前者在遇到挫折时,心里的声音是:“做错了,补救一下就好了。”
后者在遇到挫折时,内心的声音是:“你真笨!你真蠢!你果然不行!你这辈子要完了!”
遗憾的是,很多人都没有形成这种心理空间,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一点点小事就会引发内在惊涛骇浪,自然也就缺乏“松弛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