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介绍了人的内耳毛细胞在声音传递中的作用,以及保护听力的重要性。文章提到了年轻人面临听力损失的风险,以及四个可能导致听力受损的不良习惯:长时间使用耳机、频繁掏耳朵、双手捏鼻子擤鼻涕和经常熬夜。文章还提醒了识别听力下降风险的方法,以及突发性耳聋的处理方法和预防措施。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人的内耳中有毛细胞,负责将声音信号传递给神经细胞,再传到大脑,让我们听到并分辨各种声音。
普通人大概有15000个内耳毛细胞,这些细胞出生后逐渐凋亡且不会再生。听力受损的主要原因包括长时间使用耳机、频繁掏耳朵、不正确的擤鼻涕方式和经常熬夜。
关键观点2: 全球有数亿年轻人面临听力损失风险,突发性耳聋发病率上升并呈现年轻化趋势。
长时间使用耳机是年轻人听力受损的主要原因之一。音量过大和长时间使用都会对听力造成损害。正确使用耳机的建议包括限制音量和时长,保持环境音量的适宜。
关键观点3: 频繁掏耳朵会破坏外耳道正常的微环境,容易导致刺激性炎症和外耳道感染。
耳垢具有保护鼓膜的作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自行排出。只有在特定情况下才需要清理耳朵,如耳垢结成团块堵塞外耳道等。建议在医院专业处理。
关键观点4: 不正确的擤鼻涕方式可能导致听力下降和急性中耳炎。
擤鼻涕时,应避免同时捏住两侧鼻孔用力。正确的擤鼻涕方法是先捏住一侧鼻孔,稍微用力擤出,然后换另一侧。注意控制力度和卫生。
关键观点5: 长时间熬夜可能导致内耳血管痉挛和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增加突发性耳聋的风险。
突发性耳聋的治疗黄金期是发病后的3~5天内。存在听力下降风险的情况包括听不见门铃声、电话铃声,交谈或聆听困难等。应及时就诊,并遵循医生的建议。
正文
与入耳式耳机比,降噪耳机的隔离效果好,在噪音环境中,不用特别调大音量也能听清;骨传导耳机不用塞到耳朵里,出现真菌感染的机会小。
但并不是说这两种耳机就不伤听力了。只要是耳机,只要是有声音传到耳朵里面,内耳毛细胞就会振动,只要使用时间长、音量大,一样会伤听力。
1.
戴耳机时,不要超过最大音量的60%,连续使用不要超过60分钟,外界环境声音最好不要超过60分贝;
3.
做好耳机清洁。戴耳机时耳道内空气不通畅,且相对潮湿,容易造成细菌或真菌感染。
有人痴迷掏耳朵,觉得不把耳垢清理干净就浑身不自在。
其实,
耳垢
并非一无是处,有抵抗细菌、病毒感染,阻挡外物入侵,保护鼓膜等作用。
外耳道有一定的自洁功能,加上运动、吃东西、说话时的动作,大多数情况下,耳垢可以自行排出。
为了清洁频繁地挖耳朵,会破坏外耳道正常的微环境,造成刺激性炎症,引起外耳道感染、发炎。
另外,掏耳朵真的很容易把耳朵掏伤,导致鼓膜穿孔、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等情况。
1.
耳垢结成团块堵塞外耳道,导致听力减退;
2.油性耳垢
堵塞外耳道,导致听力下降;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