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企业面对经济下行时,如何避免因为劳动法问题而陷入困境。通过和白话劳动法创始人白永亮律师的对话,文章阐述了企业在用工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认知误区,并提供了解决方案。文章强调了合规用工的重要性,并介绍了白话劳动法团队如何帮助企业实现源头用工合规。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经济繁荣时期忽视劳动法的重要性,经济下行时劳动法可能成压垮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很多企业在经济繁荣时期可能忽视劳动法的重要性,导致一些问题被掩盖。但在经济下行时,这些问题可能会集中爆发,成为企业的致命危机。
关键观点2: 真实案例展示了社保违规、用工不规范等问题如何引发连锁反应,对企业造成巨大影响。
通过具体案例,文章展示了企业因为忽视劳动法问题而面临的困境。这些问题可能从看似不起眼的小问题开始,逐渐演变为企业的致命危机。
关键观点3: 创业者开始反思用人方式,寻求既满足业务需要又不给未来埋下隐患的方法。
在经济下行的环境下,创业者开始意识到用人方式的重要性。他们开始寻求一种既能满足业务需要,又能避免未来隐患的用人方式。
关键观点4: 白话劳动法团队通过实践提出了“雇佣能力”的概念,帮助企业量身定制用工方式。
白话劳动法团队根据企业的雇佣能力,帮助企业确定核心业务岗位和非核心岗位,采用标准用工和非标准用工相结合的方式,降低合规风险。
关键观点5: 企业需将老板的想法制度化,遵守现行劳动法律,采用标准用工方式。
文章强调了企业管理需要制度化,老板的想法需要转化为企业的规章制度。企业需要遵守现行劳动法律,采用标准用工方式,这有助于提高企业的雇佣能力和合规水平。
关键观点6: 合规不仅是守住底线,更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章通过比亚迪在巴西遭遇的用工问题为例,说明了合规的重要性。合规不仅是企业的底线,也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需要重视合规问题,提高合规水平,以应对商业环境中的各种挑战。
正文
“
中国所有的创业者没有一个是一开始想违法创业的,为什么创业着创业着他就违法了呢?因为没有人告诉他们怎么站在企业家的角度看劳动的问题,怎么根据他们当下的发展阶段和行业来合法用工
”
。
换言之,
创业公司往往不是不想守法,而是缺乏守法的能力和指引。
在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这种认知误区更是危险
——
无知并不能成为免死金牌,反而会成为击倒企业的最后稻草。
用人,不是占用人
痛定思痛,创业者们开始反思:有没有可能换一种方式
“
用人
”
,既满足业务需要,又不给未来埋下隐患?
答案是肯定的。
核心在于转变观念
——
用人,不是占用人
。
简单来说,用人是为完成一项工作去灵活调配人力,而不是一有需求就招人在编制内
“
占着
”
,把人力当作固定资产长期占有。
很多民营企业主过去奉行的是占有式用工思维:只要业务需要就赶紧招个人进来,生怕人手不够。但从成本与合规角度,这种思维埋下了巨大风险。
相反,成熟的企业会更精打细算地使用人力资源。哈佛商学院有人力资源
“
五层塔模型
”
,值得借鉴:
1. 内部挖潜:遇到新任务,首先问自己现有员工能否胜任,内部调剂人手。
2. 技术替代:如果人手确实不够,考虑能否通过购买软件或设备提升效率来完成,而不急于增员。
3. 内部加班:在阶段性繁忙时,让现有员工适当加班顶上
(需依法支付加班费用)
。
4. 兼职补充:如工作量不大或技能要求不高,尝试找兼职人员或临时工来做,不立即招全职。
5. 外包合作:将这项工作外包给第三方合作伙伴,由对方交付结果。
只有当以上五种途径都无法满足需求时,才是最后一步:招聘一个全职员工加入团队。
这一
“
五层塔
”
用工决策模型提倡
“
非必要不直接招人
”
,本质上就是提高用工效率和控制合规成本。
对于资金和雇佣能力有限的创业公司来说,这种思路尤其关键
——
我可以灵活
“
用
”
人,但不一定非得长期
“
占有
”
人。
也因此,白永亮律师一直提倡的
“
雇佣能力
”
也成为了衡量企业用工方式的关键词。
所谓雇佣能力,指的是企业在遵守现行劳动法律、采用标准用工方式的前提下所能承担的最大人力成本和规模。
每个公司的雇佣能力取决于其所处行业、发展阶段和经营状况。
在白话劳动法团队的咨询实践中,他们常帮助创业者搞清两个问题:我一年的人力成本预算有多少?在完全合规用工下,这笔预算只能雇佣多少标准员工、用于哪些关键岗位?
当创业者计算出自己的
“
能力圈
”
后,就会发现如果不加区分地招人,上限远比想象的低
——
很多企业主这时才恍然大悟:
“
不是我不想百分百守《劳动法》,而是完全按标准用工来,我真的守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