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国家人文历史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原名《文史参考》,“真相、趣味、良知”,为学术界搭建话语平台,为新锐者提供思想阵地,为文史爱好者营造精神家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国家人文历史

曾经的军师、伙伴、重臣……朱元璋为什么一定要对李善长痛下杀手?

国家人文历史  · 公众号  · 历史  · 2025-05-07 20:22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讲述了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的生平事迹,他因犯严重罪行被朱元璋满门抄斩。文章回顾了李善长在明朝开国史中的地位,以及他与朱元璋的关系演变,最后分析了李善长之死的背后原因,呈现了明初君臣关系的变化。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李善长在明朝开国史中的重要作用

李善长是明朝开国的重要人物,精通法家学说,善于运筹帷幄,对朱元璋统一全国有着重大贡献。

关键观点2: 李善长与朱元璋的关系演变

李善长与朱元璋关系紧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君臣关系逐渐复杂,最终因李善长的骄横跋扈和知情不报导致矛盾激化。

关键观点3: 胡惟庸案与李善长之死的关系

胡惟庸案成为李善长之死的导火索,李善长与胡惟庸的关联被朱元璋利用来打击淮西集团,最终李善长被杀。

关键观点4: 朱元璋对功臣集团的态度

朱元璋通过打击最具代表性的功臣领袖来震慑整个功臣集团,以铁腕手段重塑皇权至上的政治秩序。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遂封韩国公,赐铁券,免二死,其子免一死。还将临安公主许配其子李祺,以示恩宠。



然而,历史的发展往往出人意料,君臣之间的关系也并非一成不变。


在中国历史上,历代大一统王朝的建立者都面临着一个微妙而复杂的难题——如何妥善安置功臣集团?



对于这些在乱世中崛起的开国君主而言,功臣们既是新王朝的奠基者,也可能成为未来的隐患。功臣们的心态同样复杂:有人居功自傲,有人野心未泯,还有人虽服从君主却对储君心存轻视。这种错综复杂的君臣关系,在历史上演绎出不同的结局:既有汉初诛杀功臣的悲剧,也有司马昭弑君的惨案。当然,也不乏君臣相得的佳话,如刘秀的云台二十八将、李世民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大多得以善终。不过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历史上实属凤毛麟角。值得注意的是,刘秀和李世民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正是因为他们自身军功显赫,有足够的自信驾驭群臣。然而朱元璋的情况却大不相同,在统一天下后,这些昔日的战友在他眼中逐渐变成了潜在的威胁。对于那些安分守己的功臣,朱元璋尚能包容;但对于那些骄横跋扈之辈,朱元璋则难以容忍。不幸的是,李善长恰恰属于后者。


最早引起朱元璋不满的,是李善长对待同僚的傲慢态度。表面上温文尔雅的他,实则性情暴烈。当参议李饮冰、杨希圣等人因琐事触犯其威严时,李善长立即予以严惩。更严重的是,在与中丞刘基争论法令时,他竟将刘基斥责得无地自容,最终导致刘基愤而辞官。此外,张昶、杨宪、汪广洋等重臣也因得罪李善长而遭贬谪。这些大臣都是朱元璋亲自提拔的心腹,李善长如此跋扈的行径,在朱元璋看来无异于藐视君权。察觉到朱元璋的不满后,李善长于洪武四年 (1371) 以病为由辞官归乡。朱元璋顺水推舟,赐予他临濠土地若干顷,设置守坟户一百五十家,佃户一千五百家,仪仗士二十家。洪武七年 (1374) ,又提拔其弟李存义为太仆丞,其子李伸、李佑为群牧所官。洪武九年 (1376) ,更将临安公主下嫁李善长之子李祺,授驸马都尉。表面上看,君臣关系似乎依旧亲密,但一场危机正在暗中酝酿。


李祺与公主完婚后不久,朱元璋染病多日未能临朝。病愈后,曾遭李善长打压的御史大夫汪广洋、陈宁上疏弹劾:


“李善长恃宠而骄,陛下染恙十日未朝,他竟不来问安。驸马都尉李祺也六日不朝,宣至殿前仍不认罪,实为大不敬。”


虽然这些行为可大可小,但足以让朱元璋认定李善长已忘记臣子本分。于是朱元璋直接下旨,将李善长的年禄削减一千八百石。这本是一个严厉的警告,李善长理当警醒收敛。然而不知是老糊涂还是心存怨怼,在随后更大的政治风波中,李善长竟做出了致命的错误抉择,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