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脑人言
一群青年脑科学工作者组成的团队,希望能做一些有趣而严谨的原创性科普,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脑、保护脑;同时也希望能追踪科技前沿,讨论如何模拟脑。关注领域:神经科学、认知科学、脑机接口和人工智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脑人言

诺奖膜片钳专题| 从RC电路到H-H模型

脑人言  · 公众号  · 科学  · 2017-10-23 07:3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细胞膜由绝缘的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上有很多离子通道和受体,离子通道允许带电荷离子进出。电学上讲,一种离子通道相当于一个微小的电压源。在这些通道关闭的情况下, 细胞膜本身相当于电介质,而靠近细胞膜的细胞内液层和外液层相当于电容器的两个极板,可以储存电荷。由于不知道细胞膜上都有些什么,我们暂且把膜上所有负责物质交换的场所都当成电阻。而Erest代表电阻的在静息时的电动势。这也是最简单的阻-容电路(Resistance-Capacities circuit; RC电路)成分。

既然是一条电路,当我们人为地向细胞膜注入一定的电流,会发生什么?(比如之后会讲到,可以通过膜片钳向记录的细胞注入电流)

根据RC电路的电压反应式,以及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电流定律,我们知道没有电流注入时(t=0),电路中不会用电流变化;当 超长时间 注入电流时,电容器短暂的充放电就可以忽略不计,所以电压反应可以近似地看作只有膜电阻做出了贡献;而当注入一个时间常数(电阻×电导)的电流时,根据反应式可以知道V(t)=0.63I*R。

上升向的电压变化

下降向的电压变化


— 简化模型 突触信号输入 (Synaptic Electrical Signals)

事实上,我们的大脑并没有一根电极注入电流;但一个神经元往往接受成千上万个突触的输入,而突触的输入(电-化学-电的信号传递)就相当于向神经元注入了电流。这时电流会有三个走向:①电容器②离子通道③漏通道。

在这个简化模型中,电阻R实际上是细胞膜上的一类独立开放,不依赖于电压变化的钠 钾(绝大多数都是钾离子通道)离子通道,负责与钠钾泵协同维持静息膜电位。


—H-H模型 钠钾离子通道的参与

1939年,Hodokin和Huxley以及Cole&Curtis分别运用自制的毛细玻璃管充入盐水及金属丝,插入枪乌贼的巨轴突(Giant Axon),清晰地观察到了动作电位及其超射现象(膜内外电压差超过0 mV)。为了解释超射现象,Hodgkin、Huxley以及Bernard Kate(通过神经肌肉接头的研究发现了突触传递并获得1970年诺贝尔奖)提出神经兴奋的”钠假说“,认为膜兴奋时对钠离子的选择通透性增加。HH两人将记录溶液的氯化钠部分或全部替换成葡萄糖或氯化胆碱,动作电位的幅度降低或完全不能爆发动作电位;而增加则发现超射部分会大大增加;从而证明了钠离子在动作电位发生机制中的重要作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