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04.
全球化要走回头路吗?
肯定不是。
全球化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必然,这是一种全球性的大分工格局,这是世界各国一步步走过来的,而且各国都有好处,特朗普在竞选中虽然一直大唱反调,以反全球化的领袖为号召,但实际美国是无法以一国之力来反全球化的,产业组织根本不支持,现在的世界,谁还真能自给自足啊?所以现在的世界,只有一、两个,几个国家走反全球化的道路,根本没用的,即便右翼政客们上台了,也不要被他吓住了。当然,真懂经济的人,也不会被他吓住。
美国的问题在于,全球化的结果和利益没有分享到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美国市场经济太彻底了,本来是应该再进一步的,是应该增加社会福利供给的,但实际它没有做到,一个奥巴马医疗保险还没做到位。老百姓一看,全球化企业家们赚了,华尔街赚了,根本没人管美国中产和工人的事情,那谁还不怒啊?
像这种问题,不是如特朗普想的那样,美国的再工业化,很多中国学者也是犯了大错的,这根本不是再工业化的问题,没有再工业化这回事,美国本来应该做的是,提供更加优厚的福利,至少不比欧洲差,从而让中产阶级享受到全球化的好处,等于变相增加了中产阶级的收入,这样就没事了,特朗普也不会冒出来了。
美国民主党最大的失误就是讲不清楚这一点,让特朗普抓住了小辫子,拼命玩,结果把本就脆弱的希拉里给玩坏了。
美国在特朗普的带领下,真要再工业化,美国制造业都返回美国本土生产,可能吗?生产出来东西怎么卖啊,那么贵,卖给谁啊?只卖给美国人自己吗?这是特朗普大忽悠搞的鬼,可惜相信的人还真不少。
我看现在的世界,也只有苹果公司的库克看的比较清楚。
当年麦卡锡也就趁热玩了四年,从1950-1954年,我看特朗普也差不多,几年时间而已,美国还得回归正途。
05.
欧元体系的瓦解风险
欧元会瓦解吗?欧元体系会瓦解吗?
我的答案是欧元体系会有瓦解风险,欧元不会瓦解。
其实,我还是过去几年的观点,欧元可能萎缩成为德语区货币,这样的欧元最坚实有力。在区域货币问题上,欧洲人走的太快了,缺乏一个领导核心来支持,没人真的愿意承担欧元货币的领导责任,维持纪律和秩序,而欧盟集体领导又有意见分歧,所以欧元体系出现种种问题不令人意外。但要说欧元会瓦解,我也不能同意。区域货币是一种趋势,有助于稳定世界经济,如果说现在只有川普领导下的美元,我反倒要担心了,所以欧洲人为稳定世界经济还是做出贡献的。
06.
人民币汇率
改革方向
今年12月
7
日,央行发布统计数据显示,中国
11
月外汇储备30515.98亿美元,这个数字较前一月下降
690.57
亿美元,降幅
2.2%
,距离
3
万亿大关仅剩下一步之遥了。这表明,自从今年
7
月份以来,外汇储备已经是连续
5
个月缩水,同时也创下了今年
1
月以来的最大单月降幅。咱们地球人都知道,中国坐拥全球最庞大的外汇储备,但这个外汇储备的下降速度之快也让人瞠目结舌。
2015
年,中国外汇储备消耗了
5130
亿美元,但还有
3.33
万亿美元。
到了今年年初,彭博在一份调查中预计,到2016年年底,中国的外汇储备将跌至
3
万亿美元或以下;而到
2017
年年底,很可能将进一步下降至
2.66
万亿美元,成为
2010
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实际上,中国人长期以来一直缺钱,穷怕了,所以对外汇的手特别紧。有心人曾经计算过,从
1992
年到
2015
年,中国的外汇储备一直是只涨不跌,就怕没钱,但显然现在这种情况已经改变了。
实事求是的说,以我的观察来看,中国外汇储备里面的问题,比表面上的更多,关键还有“内保外贷”等内外联通的资本渠道,这就让中国的外汇储备很不好估计,但可以肯定的说,这个外汇储备并非如表面数字那么简单明白。一旦有风吹草动,这个数字原形毕露之后,可能会吓很多人一跳的。
外汇储备是这样了,那么人民币汇率,未来是否更加悲观,就像彭博预测的那样,汇率一直贬下去?
现在看,今后一、两年里面,人民币汇率可以有条件的稳定在7左右。
为什么说“有条件”,就是该采取的政策要采取,否则还是不行。从中国未来一、两年经济增长的情形来看,人民币兑美元
1
:
7
的这条线是差不多的,最多偶尔破
7
,走向
7.5
,但还是会均值回归的。这样说的原因是,最主要的支撑点在中国内部,中国经济可能在今后一段时间继续稳定维持在
6%
至
7%
。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却进入一个不明朗阶段,相形之下,现在维持在这样的一个水平之上,比上不足,比下绝对有余。
我要说的是,这样的一个贬值水平,其实对中国制造业是非常关键的,他们的出口利润相应增加,从而让中国制造业有了再投资的可能性。而今后最大的问题,是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
以往中国有一个CFETS的货币篮子,其中美元、欧元、日元比重最高,分别为
26.4%
、
21.39%
和
14.6%
。此外,港币、英镑和澳元分别占
6.5%
、
3.8%
以及
6.2%
。其中,美元的比重最高,再加上受美元影响的其他货币,实际还是直接、间接的与美元挂钩。所以,美元强则人民币弱。
改变的方法是全面自由浮动,这是适当的选择。原有的一套渐渐过时了。最起码,继续紧盯美元或是相对紧盯美元的办法,越来越吃力,无法继续。现在表面上看,中国已经有了一个货币篮子,但因货币篮子的货币多受美元波动的影响,所以可以说,只是从“直接紧盯”变成了“间接紧盯”,效果还不是很明显。
既然走出了自由浮动的这一步,符合逻辑的做法是,继续走下去,从今后的形势看,恐怕人民币要改变策略,另起炉灶,重订清晰的货币篮子,继续降低美元的比重,进行全面自由浮动,放手让人民币成为自由的货币,这是在所必然的。
07.
处于风雨飘摇中
的
证券市场
中国证券市场过去一直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大事不断。2015年,
A
股从
3000
点上冲到
5178
点,然后
18
个交易日暴跌超
30%
,十几次出现千股跌停,经历了一场令人心悸的“
A
股保卫战”。在这动荡飘摇的一年中,公安部副部长率队进场“查内鬼”,一批投资大佬撞在枪口上应声倒下,甚至还有证监会内部一批官员被查。新股发行的节奏全乱套,市场丧失了基本价值与活力,而一场拉抽屉式的熔断机制改革创新闹剧,更是令全国投资者瞠目结舌。
这种情况下,说新任证监会主席刘士余是临危受命,估计反对的人不多。他在“两会”前三周上任,使得原来证监会主席肖刚避免了“两会”上的尴尬。而他上任后立即连说了“三个不”:不搞注册制、不再推熔断机制、不让中证金退出,让翻腾冒泡的中国股市大局总算稳定了下来,显示了稳健派风格。
我本人就是
著名的
稳健派,我也
不
讳
言自己
喜欢稳
健派。
我想,刘士余主席的第一阶段目标是为市场“立规矩”,这个规矩,就是市场秩序。长期以来,中国证券市场起起伏伏,动荡不安的一个原因,就是秩序混乱。这里面有制度不完善的问题,也有投机者的兴风作浪,还有资金进出造成的起伏,问题很多,不是一个、两个原因那么简单。现在看这第一阶段的目标只能说是初步实现,稳中向好,但还远未完成。
2017年的中国股市,我认为还是应该看好的。
从宏观角度看,国家政策会进一步激励市场指数上行,因为这明显有助于资本流入中国市场,稳定汇率。险资的问题,实际只是一个特例,它们挑战了规矩,险资去投资,还是去控股,这是明摆着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性质。你的钱再多,也不意味着你就可以把中国股市全变成自家的。
从微观上看,制造业以及科技含量高的产业正在复苏,人民币的贬值也让“中国制造”更加便宜,久旱逢甘雨,制造业的竞争力增强,企业利润回报上升。所以,要说
2017
年的股市好于
2016
年,我不吃惊。
08.
供给侧改革的前途在哪里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在实际启动的只是一个“去产能”,所谓“三去一降一补”,就这个还步履艰难,还没有完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中央高层再三推动,但依旧是雷声大雨点小,坦率的说,能够落地的东西很少,步履艰难,甚至可以说,前途未卜。
我认为出
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还不到位,大的方向是有了,但还有一些根本性的问题,还没有澄清。
我研究了一段时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里谈点自己的认识。
我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目标是消费社会的建立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为什么要改革,因为有效供给不足;我们现在也知道了,经济增长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就像总书记讲的,是为了人民的福祉。那么,这一切会导致中国社会走向何方?我认为是消费社会!
所以说,消费社会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目标。过去,这个总目标没有明确,今后可能会明确。
有了这个总目标,我们就可以回答西方世界对中国发出的挑战:澳大利亚有一家报纸发表了一篇文章说,我们暂且不要讨论中国的经济总量什么时候能够超过美国,先问问另外三个 “什么时候”:
第一,什么时候全球的精英会把孩子送到中国留学,而不是像今天都把他们的孩子送到美国、欧洲留学?第二,什么时候全球的年轻人会最欣赏中国的电影、文化、书籍,而不是像今天他们最喜欢的是美国、欧洲的电影、书籍、音乐?第三,什么时候全球的消费者在选择产品的时候,会首选中国的品牌?
从西方人的角度看,这三个问题的答案是清楚的,真的现在就是我们的软肋,这是中国最不行,也是最不幸的地方。搞
了这么多年的经济,这些问题都没
有
解决,甚至还不如
某些
第三世界国家,那这个搞法就值得反思了。
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为了回答上述三个问题,也只有这种性质的改革,才能让中国给出真正圆满而非大肆喧哗的客观答案。
再解释一句,千万别把消费经济与消费社会搞混了。我看
不少学者在讲中国
人
的消费永远拉动不了经济,
所以意思
是还得靠投资
。这里面的
问题是,
消费拉动经济增长,那是消费经济,消费社会强调的是社会福利供给,收入和福利保障水平,
也就是
习主席几次讲
的
“人民
的福祉
”
。我看很多人在这个问题上,还糊涂着呢。
09.
中国的改革
仍需顶层设计
十八大以来,真正的改革是在军队领域进行的,现在看来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甚至可以说是划时代的进步,至少从改革的角度来看,这种进步意义是明显的。至于结果和战略意义,还需要用实战来检验。而军队的改革有一个不太一样的地方,就是这种改革是不停顿的,结构性的改革完成之后,根据地缘和实战的需要,也可能会做改革,全世界都是这样的,苏联在二战前和二战进行中,也不断进行改革。
经济领域的改革,目前看来要么在进行中,要么只是在少数领域展开了改革,与军队改革的大力推进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甚至可以说,七零八落就是一个特点。或许可以这样说,
中国经济和社会领域的改革,还要看十九大了。
只有在十九大之后,这方面的改革才会有实质进展。
前一个阶段,不少人对“顶层设计”产生了怀疑,我认为“顶层设计”还是需要的,这与基层改革创新并不矛盾,你
愿意摸着过河没关系,但规划
好
路线
是不是
更好?
没有顶层设计,哪里来的政策路线图。没有路线图,改革不就变成随意性的改革,想起来什么改什么,这就可能进一步退两步,很容易形成互相打架的局面。所以,今后的关键,恐怕还是要加强顶层设计,这一关躲不过去的。
10.
国有企业是一个可
加杠杆的
“局”
我们在分析一件事情的时候,首先要学会正确认识这件事情。国有企业在中国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和组织,过去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国有企业在宏观体系当中,不仅仅是一个市场问题,从控制力的角度看,它实际已经被精心设计成了一个“局”,通过这个“局”,可以控制大量社会资源,不仅仅是生产资料,也包括生产要素,可以说应有尽有,都被这个“局”所控制。有了这个“局”,就可以光明正大的办一些“大事情”。
这是从过去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这个“局”本身不是坏事情。如果失去监管,那么这个“局”就可以为任何有权力的人所利用,就成为一个更大的“局”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变成了一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