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正反读书
有许多文章用着白岩松的名字在流传,但他说这都不是他说的。只有他书里的那些文字,节目里说的那些话是他认可的。在这里我们只传达最真实的他。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正反读书

因没钱买手机上网课,那个15岁的女孩决定去死.....

正反读书  · 公众号  · 美文  · 2020-03-05 18:3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事实上,早在全国部分中小学试行网上开课时,就有人对这种形式提出了担忧。

有人表示对家长无法保证在网课中出席的担忧,也有人提出对小朋友长时间盯着电子设备不利于身体健康的顾虑。

但是其中最普遍的争议,还是在于农村及偏远地区的孩子能否具备上网课的条件。


这样的观点也确实引起了一些重视。在网课还并未在疫情期间完全普及时,教育部就针对这个问题给出了统一答复——

会为农村偏远山区的孩子提供专门的电视课程资源,范围可以覆盖到网络信号较弱、有线电视没有通达的地区。


然而实际情况远比预想的复杂。

虽然教育部为农村偏远山区的孩子提供了统一的电视直播课,但这并不表示他们就不需要再上由学校统一安排的网课了。

于是所谓的“特别保障”,实际上对于需要的人来说并没有落到实处。

就像此前网上流行过一份调查问卷,据说是某学校准备采用网课复学前做的一次“民意”调查。

问卷主要想了解的是学生在家能否具备上网课的条件,但提供的选项却让人哭笑不得。


也许问卷制作者的初心只是想抖个机灵,可讽刺的是,如今我们在新闻中看到的那些被迫去山顶找信号,去别人家借网,一家几个孩子共用一个智能手机的场景,正是他们努力做到的“能借到”“能克服”。

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实现了网络自由,并不是每户家庭都有wifi,甚至不是每个父母都拥有智能手机,这样的情况是客观存在的。

但是一些学校在做相应的决定时,却往往因为时间仓促、学生人数众多等原因,只照顾到了大部分人的条件。

这种疏忽之下的一刀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无关痛痒,但对于对于那些本就条件不足的“少数人”来说,就变成了需要每天爬上山顶,跋涉几公里,在寒风中坐上几个小时才能弥补的失误。


这些“少数人”,恰恰又因为网络话语权的不平衡,处于一种近乎失声的状态。

但是学生们又何尝不了解自己处境呢?常年缺失的基础设施不是一朝一夕能建成的,即使学校在经济上给予暂时的补助,也无法改变今后可能依然会断网的现实。

但哪怕无法改变他们未来的处境,在这样的困难时刻,学校或许也改多考虑一点他们的难处。

比如提前统计网络条件有限的学生名单并给予一定支持、制定更灵活人性化的教学planB等等。

而不是干脆把他们抛下,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或压根解决不了问题。

“抛下”他们的结果,也导致在这些新闻中,问题的重点常常被放在——这些孩子都是怎么面对自己的困难的?


有人的表现“不行”。

就像喝药自杀的初中女生,虽然她的问题可能不止是一部手机那么简单,但仍不乏有人认为 她太过“脆弱”,等她长大了就会知道生活的艰难,不至于这么一点小事就要寻死觅活。


有人的表现就很“值得肯定”。

比如那些爬到山顶、在寒风中徒步几公里才找到信号的孩子,就会因为他们的坚强、努力、坚韧不拔而受到赞美,让旁观者大受感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