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登上高楼,远眺天际,正是踌躇满志,志存高远,高瞻远瞩,一腔抱负。
人生,志向决定方向,格局决定高度;
小溪只能入湖,大河则能入海。
所以做事,要先立心中志向;
成事,要先拓胸中格局。
第二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事情是需要去做才能成的,成越大的事业,需要越大的努力和付出,甚至要经受越大的磨难和困苦。
这个世间,从来都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所以无论如何,都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第三重境界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说的是历经磨难而逐渐成熟、成长,最终豁然贯通、水到渠成。
这其中蕴含一个重要道理,就是苏东坡所说的“厚积而薄发”。
只有厚积才能薄发,人要做的,就是不断厚积,等待薄发。
这就是拿得起的完整路径,也是事业成功的完整过程。
佛家是追求出世、讲究清净的,要求能看到《金刚经》所言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做到《心经》所言的“照见五蕴皆空”。
概括为三个字,就是“放得下”。
什么是“放得下”?
且看这个“佛”字——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弗”,弗的意思是“不”,合起来就是“不人”和“人不”。
不人就是无人,也就是放下自我,摆脱私心的困缚;
人不就是懂得拒绝,也就是放下欲望,超脱对外物的追逐。
这两点能做到,就是放得下。
如何才能放得下?
唐代禅宗高僧青原行思曾提出参禅的三境界,那正是路径所在。
人之最初,比如年少之时,心思是简单的,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别人说什么就相信什么。
这样看待世界当然是简单而粗糙的,所看到的往往只是表面。
但同时,正是因为简单而不放在心上,于是不受其困扰,这就是放下的心境。
人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
这时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怀疑的,警惕的,复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