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曹将
《PPT炼成记》作者,关注职场成长和知识管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曹将

我的年度图书

曹将  · 公众号  · PPT  · 2025-03-27 21:11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在书里,作者提到一个心理学实验难题:如何观察婴儿的心思?毕竟,他们不会说话。


后来,他们想到一个妙招:观察婴儿的视线转移情况。


如果一个现象符合婴儿内心的预期(或者对他而言没有意义),那么他很快就会把视线转到别处,表示“我看烦了”“这没意思”;但如果一个现象不符合婴儿内心的预期(或者对他而言有重要意义,比如人脸),那么他就会盯着这个怪现象一直看。


这时,他才会表现得像是个小小科学家一样,要盯着它多看一会儿,仿佛要钻研钻研,把这个怪现象弄清楚。


方法很妙,所以说,当你有新的工具(新的方法、新的素材)后,解决问题就多了一把钥匙。


有了钥匙,就能开门。


03 随着年龄增长,人越来越难保持空杯心态。


前段时间在《第一财经周刊》上看到一张图:


↑ 随着年龄增长,人类性格变化的大致趋势


可以看到,人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自律,越来越友善,越来越平和,活力越来越低,好奇心和创新型基本平稳(除了中年危机时候)。


这在书里也找到了解释:


成年人的大脑得像一台运行起游戏来效率爆棚的游戏主机,而不是一台万能的个人电脑。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大脑的功能就需要被精简,那些不够好用的神经连接逐渐被修剪掉,只留下最有用的那一部分。修剪完成的成年大脑虽然在神经元数量上与童年相比少得可怜,但它“少而精”。


而另一方面,为了追求效率,灵活性和兼容性就只好被舍弃了。成年人心智的灵活性大打折扣,他们更难被改变,更难接受新鲜事物,学习能力也大幅下降。从童年到成年的转变,其实就像是逐步把一台个人电脑改造成游戏机,以“可能性”的牺牲换来“效率”的提升。


所以,我们会看到一些人,越来越少地关注外部信息,越来越多地排斥新事物,遇到事情多批判、少研究。


逐渐地,有了爹味,让人讨厌。


这是我一直害怕成为的状态,因为那是真正意义上宣告自己进入了中年危机。


我找到的解药是:


1.多去参加不同类型的活动。 比如去参加「稻草人」的旅行,可以认识不同行业有趣的人。

2.多接触一些厉害的人。 朋友圈里有一些厉害的人,他们提醒着我,你现在太嫩了。

3.多外出去听听课。 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真的还不够专业。


总之, 把自己放低,水才能流进来。


04 学习有四根支柱:注意力、主动参与、反馈和巩固。


关于如何学习更有效,书里有一段描述:


法国神经科学家斯坦尼斯拉斯·迪昂(Stanislas Dehaene)在他的《大脑如何精准学习》这本书里提出,学习有四根支柱:注意力、主动参与、反馈和巩固。


如果把它做一个延伸,那就是如何设计课程,让学生能学得更好。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十点读书  ·  远离没有分寸感的“好人”
7 年前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你赢得了薇薇安,但你真赢不了罗子君
7 年前
跟大厨学做菜  ·  包饺子前这样做,包你吃一百个都不够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