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详细探讨了企业家的组织认知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介绍了企业家组织认知的四个不同阶段的特征以及相应的组织设计建议。通过构建企业家组织认知的二维矩阵,文章将企业家分为四类,并针对每一类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最后,文章强调组织认知是一种天赋,需要企业家通过实践和自省来不断提升。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企业家组织认知的重要性
企业家的组织认知是决定企业成长路径的关键因素。这种认知决定了企业家如何理解和处理组织问题和挑战。
关键观点2: 企业家组织认知的四个阶段
企业家组织认知分为四个阶段:无知无畏、严防死守、帝王心术、道法自然。每个阶段的特点和相应的组织设计建议都有所不同。
关键观点3: 企业家组织认知的二维矩阵
基于企业规模和企业家的组织认知,文章构建了一个二维矩阵,将企业分为四类:明日之星、经济小草、伪大企业、伟大企业。每类企业都有其特点和挑战。
关键观点4: 组织认知是一种天赋
文章认为组织认知是一种天赋,需要企业家通过实践和自省来不断提升。同时,组织认知的不足可能导致企业家无法有效掌控大型企业。
关键观点5: 对企业管理者的启示
对于企业管理者,特别是CHO、HRVP或HRD,需要有正确的组织认知,并理解企业家所处的阶段,以更好地为企业提供服务。
正文
组织认知的
二维矩阵
企业家对于组织的认知有多个方面,但我们可以将其总结为两个最本质的维度。
维度1:收权—放权
这个维度描述了企业家究竟是想让权力集中,还是想让权力分散。权力集中方便了控制,但坏处是可能导致决策效率低下、企业过于笨重;而权力分散可以更好地发挥下属的能力,但坏处是可能导致失控并形成若干的风险。
这个维度企业家的选择取决于他们对于人性或制度的信任,信任任何一个方面,都可能导致他们做出放权的决策。当然,对于这两者的相信通常是不兼容的,信任人性的阳光面则会忽略制度建设,而信任制度则不会对人性的阳光面抱有太大希望。
维度2:科学—玄学
这个维度描述了企业家究竟是相信对系统的控制,还是相信对人的控制。前者把组织看做一个精密系统,希望通过建设这个系统来激活员工,提升组织能力;后者则更多关注员工个体,希望通过改造个体的能力和意愿来提升组织能力。
相信科学的企业家倾向于用系统来筛选出好员工,他们相信客观数据,相信优胜劣汰;而相信玄学的企业家则希望通过言传身教来改变员工,他们相信自己的领导力和对人的感觉。这两者是二选一的关系,一种选择天然排斥另一种选择。
基于这两个维度,我们可以建立一个“企业家组织认知的二维矩阵”
(如图1)
,将这些认知分为四种类型:
图1:企业家组织认知的二维矩阵
资料来源:穆胜咨询
一是“无知无畏”状态,即选择“放权—玄学”。这类企业家埋头关注业务,相信自己的领导力可以感染员工,一起共创事业,他们充分信任团队并给予了大量授权。
二是“严防死守”状态,即选择“收权—科学”。这类企业家全力建设制度,力图通过各种管理工具将员工管控到极致。
三是“帝王心术”状态,即选择“收权—玄学”。这类企业家并不信任制度,而是希望用帝王术在员工之间制造冲突和重建平衡,达到管控的效果。
四是“道法自然”状态,即选择“放权—科学”。这类企业家通过设计科学的组织,让员工在一定的约束中获得授权,可以最大程度施展才华。
显然,这四类状态的企业家由于组织认知不同,能接纳的组织设计方案也有不同。这就初步解释了,他们在组织设计中为何如此执着,并对自己的错误和可能的解决方案视而不见。举例来说,要让一个处于“无知无畏”状态的企业家认真设计组织,合理授权以防控业务失控风险,他们可能会反驳:“我们要把精力放在做事上,而不是放在猜忌上。”对于他的说法,我们很难去争辩,大家不在一个逻辑体系里,很难形成有效的共识。
组织认知的
成长规律
企业家对于组织的认知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企业的发展,他们会遭遇若干的问题,并且尝试进行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其组织认知也会一步步趋于成熟。如果说,一个人的恋爱观的成长路径大致趋于一致,那么,企业家的组织认知是否也类似的路径呢?
基于一个企业家样本群的深度跟踪,我们可以统计出这个组织认知规律,勾勒出一个“企业家组织认知的成长曲线”
(如图2)
。在这条曲线里,主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企业家的操盘水平,水平如果够高,就没有必要去影响他们;二是企业家的自信程度,越是自信,越难被影响。需要说明的是,这条曲线的提出受到了邓宁—克鲁格效应
(Dunning-Kruger Effect)
的启发。
图2:企业家组织认知的成长状态
资料来源:穆胜咨询
接下来,我们需要对每个组织认知阶段里企业家的行为模式进行说明,并且结合其自信的变化,说明他们进入下一阶段的“关隘”。换言之,我们要探讨他们为什么会抛弃原来坚持的组织认知。
第一阶段:无知无畏
这类企业家满眼都是业务,没有组织的意识,以家文化、匪帮模式来替代组织,对人才有不切实际的高要求,“花蝴蝶”式地学习,看似无比勤奋,实则浅尝辄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