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主要围绕《项脊轩志》中「庭有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这句话展开,介绍了归有光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变化,以及读者对这句话的解读。文章通过描述归有光的家族兴衰、个人情感、科举经历等,展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和情感的深沉。同时,文章也提到了其他知乎用户对这句话的精彩解读。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归有光家族的历史变迁和个人经历
文章介绍了归有光的家族从明代以前的有名大族到归有光出生后的家族衰落,以及归有光个人的科举经历和情感经历。
关键观点2: 《项脊轩志》中「庭有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这句话的解读
文章通过对归有光的人生经历和情感的描述,解释了这句话所蕴含的人生沧桑和情感的深沉。同时,也引用了其他知乎用户对这句话的解读,如直接抒情与描述客观现象的不同效果,以及语言轻下来记忆才重得住的观点。
关键观点3: 文章的结构和叙述方式
文章采用了故事化的叙述方式,通过描述归有光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变化,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情感的世界。同时,也通过引用知乎用户的精彩回答,为文章增加了深度和广度。
正文
如果你把自己带入归有光的一生,这时候你就会发
现这篇文章堪比古代版的《活着》。
文章写尽人间至痛,却未着一字的悲苦。
明代以前,归家在昆山,是有名的大族。有不少归家人入仕当官,即使不当官,也是颇受敬重的读书人。
在那时,甚至当地有县官印不如归家信的说法,这意味着归家在昆山地方上享有足够的影响力。
然而,明代中叶后,归家走向衰落。
在归有光出生之前,归氏衰弱到祖茔居然被衙门的老役盘踞。
曾经颇有气势的归家墓地,大片树木被砍伐殆尽,桓表碑亭也被拆毁,一片狼藉,惨不忍睹。
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祖先的灵魂难以得到安宁,是可忍孰不可忍!
归家人咽不下这口气,不得不走进衙门,向昆山县令祈请帮助。
在县令的关照下,总算将祖茔收了回来。
但他们的窘境已不难想象。
面临困境,归氏家族并没有放弃。
在历史记载中,归有光祖父归绅和父亲归正从小都是刻苦读书,都想经由科举从而走上仕途。
可惜事与愿违,他们两个人并没有取得任何功名,以布衣终老。
这也让归家人觉得十分不甘。
最后全族都把希望寄托在归有光身上,取这样的名字,也是真的只愿他真的有光,重塑家族荣光。
起初,归有光也是不负众望,自束发读书轩中,这个轩屋又是尘泥渗漏,雨泽下注又是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狭小逼仄,破漏阴暗又老旧不堪。
在项脊轩苦读了数年后,九岁能写文章,十四岁童子试,二十岁就以第一名补苏州府学生员。
可谓春风得意。
但是老天总爱和人开玩笑,归有光在仕途上的幸运也到此为止。
这位弱冠尽通六经、三史、大家之文少年英才,
先是经历了五次乡试的接连落第,终于在第六次的应天府乡试中荣膺第二。
看起来他的人生要时来运转了,可是后续会试中他落榜八次,被人称是归八次。
三年一次的会试,归有光每次都是满怀希望去参加,却落第失望而归,直至将近六十岁的时候,才得中进士,授官浙江长兴知县。
在五十四岁的归有光第七次赴京参加会试途中,他写了一篇《己未会试杂记》,真实地记述了他五味杂陈、悲愤苦楚的复杂心情。
在文中提到,一天,他与铅山费茂文从济宁城南石佛闸步行到城外时,遇到泉州的几个举人,一起在市肆中休息。
互通姓名后,那几个举人听到归有光的名字不由肃然起敬:
我们从小就读先生的文章,以为是异世高人,想不到在这儿见上了。
他们低声耳语,那种景仰、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归有光科考接连失利,古文家的名声却早已传播开来。他的文章被举子们作为范文来诵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