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HACCP
个人微信账号,传播国内外食品行业新动态。转发文章不代表本人赞同其观点,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原创、评论文章言责自负,不代表任何组织和机构。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HACCP

中国人追捧海外食品的背后,是食品安全监督“双标”的宿疾

HACCP  · 公众号  · 食品安全  · 2017-04-11 12:5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3月13日,泰国曼谷,大批中国游客举着国旗蜂拥到泰国免税商店KING POWER扫货,又成为热门新闻。


钟建辉曾是这股海外采购热潮中的一员。只要是出国,他都会在机场的免税店把烟和酒这两项指标用完,此外,还会帮朋友捎带各种化妆品。他渐渐发现免税店是门好生意,并开始行动去泰国布局免税店。


市场调研期间,他常去泰国机场的免税店KINGPOWER蹲点,每天分三个时段:早上、下午、晚上。他发现泰国机场免税店是每个旅游团的必经之地,甚至已经成为“景点”之一。旅游团大约会停留个半个小时,来自国内的游客便会大肆扫货。


“除了价格占优势,外销产品在质量上更好,因为外销产品是双重甚至是多重质检标准。”钟建辉接受本刊采访时说,“因为除了要满足当地国家的进口标准外,还要满足一些供货集团的采购标准等。”



双重标准:99.999%与90%



同是长在一个菇房里的白蘑菇们,也面临着不同的检验标准。江苏裕灌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裕灌)有四栋菇房,种的都是白蘑菇,又白又圆的蘑菇头铺满六层种植架。早晨七点多,400多个工人就进入菇房,走到种植架前,看准个头大的蘑菇,一把采下来,放进采摘筐里,每天会从这里采下80吨白蘑菇。


在进入几十米外的冷藏仓库前,这些白蘑菇还要经过公司的抽检,“主要是感官方面的检验”,裕灌旗下食品公司副总经理卢忠强接受本刊采访时说。抽检合格的批次中,有一部分会制作成蘑菇罐头,出口到欧美国家。


1月20日之后,裕灌有了新变化获得供港食品资质批准。一旦成为供港企业,公司受到的监管力度就不一样了。“原则上来讲,公司每向香港发一批货,(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工作人员都要来看。”卢忠强说,以往内销食品直接出厂发到供销商或者商超就可以,但供港食品不一样,发货前要向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报备,到发货时间,检验检疫局的工作人员会到现场抽检货品的质量。


除了发货时检查外,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还会对企业进行常规检查。“提前差不多半个小时通知”,裕灌品管部经理张世彬向本刊介绍道,“包括原料、种植机制、土壤等等,他们都会抽检。”虽然内销食品也会遇到食品监督部门的检查,但“出口食品的检查频率肯定是高多了”。


这些检验工作由华从伶及其同事完成。华从伶在连云港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食品安全监管处已经工作六年了,主要工作就是进出口食品的检验检疫。据他介绍,供港食品的安全监控,从这家企业申请资质时就开始了。“企业申请供港资质备案时,要提交各种管理制度,比如有毒有害管理机制,生产过程中用药情况怎么控制,销售使用记录等等,就是它的整套管理体系。”华从伶说,除了企业出口之前定期监管,检验检疫部门还会定期核查企业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


正是这一套系统而严密的监管机制,才使得供港食品合格率长期达到99.999%,香港前任卫生局局长周一岳谈及这个数字时曾说:“这在全世界都很难得”。


其实,不止供港食品。据质检总局的数据,中国出口食品合格率多年来保持在99.94%以上,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而据《人民日报》报道,内销食品在“多年整顿”的背景下,合格率在90%左右。



“打死也不能让他们看”



五六年前,一个新加坡代表团来一家国内企业调研。那是一个非常大的猪肉制品企业,以内销为主,同时也做出口加工。代表团看了出口的生产线后,非常满意,当时提出顺便也看一下内销食品的生产线。


陪同调研的官员当时就让企业拒绝了,“我说你打死也不能(让他们)看。”要知道,国内一些食品生产商的出口和内销食品是在不同生产线和车间生产的,甚至出口厂和内销厂人流物都是分开的,出口工厂工人穿的衣服也不一样。 “简单来说,你这个工厂敢不敢拿给普通消费者去看?人家看你的生产过程,还敢不敢吃你的东西?这个就是出口企业和内销企业最大的差别。”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