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998年,张士平收购了曾是滨州市规模最大的国有企业——滨州一棉。
当时一棉厂的职工习惯了国企作风,仍停留在“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状态,企业年年亏损却养着300多号员工。
新任老板张士平毫不留情面,一上任就推行严苛的管理纪律。
气愤的职工高喊着“乡巴佬,滚出去”,实行大罢工,还把他和一众高管围堵在办公楼里整整7个小时。
一名情绪激动的工人质问他:“为什么迟到半个小时被扣了一天的工资!”
没想到张士平随即回答:“这要是在我以前的工厂里,要被扣一个月。”
“想干就干,不想干的可以走人!”
张士平做派强硬雷厉风行,还把原厂长、副厂长在内的旧高层全部免职。
铁腕严明的纪律、奖罚分明的薪资制度,在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生产环节的浪费,张士平因此获得了低于所有对手的成本优势。
仅用一年,被收购的工厂就扭亏为盈,实现销售收入和利税分别增长了59.6%、44倍的成绩。
那些曾经反抗他,骂他是万恶资本家的工人们,也拿到了比以往高出好几倍的工资。
之后,张士平纺织业版图扩张还在继续。
他开始在滨州、邹平等地建设生产基地,每个生产基地都有三四个工厂。每个工厂的规模都大过原来的滨州一棉。
2005年,魏桥就开始成为世界最大的棉纺织企业,到今天,依然稳坐这把交椅。
<03>
自建电厂第一人:电价比国家电网便宜1/3
进入2000年,魏桥的纺织业越做越大,张士平又遇到大难题。
电不够用了。国家高速发展时期,政府电网电力短缺,生产火热的魏桥常被拉闸限电。
张士平决定自建电厂。
电力一向由国家供应,从未有过私人办电厂的先例,此举惹怒了国家电网。
当时的政府电网找来张士平谈话,说如果继续自建电厂,就将把魏桥从国家电网中解列。
这意味着,张士平的工厂以后得自生自灭,国家电网不管了。
本以为这样的“威胁”能吓退张士平,没想到他还就杠上了。
“我当时想,解就解吧,这样他以后就管不着我了,我的发电量肯定还要扩大,以后他求我上网,我也不上了。”
这一冒险举动,反而成就了魏桥纺织,让张士平硬是在举步维艰的夕阳行业----纺织行业中,创出了一片天。
他通过植入自己的管理心得,使其电厂每度电比国家电网低出1/3的成本。
也因为这个低成本来之不易,当后来有人说魏桥纺织的电价便宜是不公平竞争,张士平总显得理直气壮。
“你说我便宜,那你为什么不上电厂?赚钱的事你不干,你想不到,你就是笨蛋!傻瓜!”
如今很多铝企的自备电厂想不并网都不行,没有了自主选择权。魏桥电厂成了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孤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