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们在线下相聚时,往往会更加遵守社会礼仪。一旦在现实中拉近距离,人就不会对彼此太刻薄。街道在人少时更危险,在人多时大家实际上会互相保护,让街道变得更安全。我热爱公共生活,热爱公共交通。我希望在我的生活中——无论是个人的设计工作还是我所倡导的(设计理念)——都能专注于为“公共性”注入爱。当我看到一个优秀的公共空间,看到很多人开心地参与其中,展现出创造力,我就觉得这是最美妙的事情。人工智能无法做到这点。因此,我们需要珍惜人性,设计出一些建筑和空间,让人们展现这美妙的一面。
●
《人本主义:一位匠造者的世界建设指南》出版后的第三年,它已经被翻译成 5 种语言,接下来即将在日本、巴西、意大利、哥伦比亚和法国这 5 个国家出版。
他对“人本化设计”的定义:
一座建筑应该能够在你经过它的时候
吸引你的注意力。
🚶
通过“人本化设计”测试的 3 个指标:
他认为,建筑必须在 3 个距离上
都能引起人们的兴趣:
城市视距(City Distance)
40 米以上,让人们可以从整体上感知魅力
街道视距(Street Distance)
约 20 米,用建筑细节激发人们的好奇心
门前视距(Door Distance)
约 2 米,通过用料、细节和工艺的复杂性
给人们带来冲击
🚶
他提倡的改变认知、
让建筑符合“人本化设计”的方法:
认同使用者对建筑的感受
是其功能中至关重要的部分
在设计建筑时希望并期待它们可以使用一千年
将建筑的趣味性集中于 2 米处的门前视距
D:
按你的说法,各方都对“人本化设计”有共识,但人们并不公开谈论它,那么很多人未必会自动接受这种观念的转变,你如何说服他们?
H:
在过去的 30 年中,我从合作伙伴那里学到了“视距”这个词。他们中的许多人是开发商。真正优秀的开发商不仅仅停留在建筑理论中。
我认为有两种不同类型的开发商。有些开发商是在塑造他们将长期持有的地方,旨在创造长期价值。另一些开发商则只是快速建造一些东西然后卖掉。那些试图创造长期价值的开发商教给了我最宝贵的经验。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在项目完成后立即得到认可,而是在 5 年、10 年、20 年后,他们建造的项目仍然被重视,最终仍然会继续回报投资者。
创造人们会喜爱的地方是合理的。这类地方通常都充满吸引力、令人动容,同时具备财务可行性。比如,你需要花多少钱才能创造出一个足够打动人的地方,让人愿意一再光顾?一些开发商让我学会通过公众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学中心的建筑外形酷似蜂巢,它的外墙由1000块混凝土板构成,但因为该项目只负担得起一个模具来制作这些板材,所以工作室在模具中加入了一种凝胶来控制混凝土的凝结,从而让材质表面呈现多样性。图片来源| Hufton and C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