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民国建立之初,京师大学堂虽改名北京大学,其风气并未随着名字焕然一新。据蔡元培回忆,“初办时所收学生,都是京官,所以学生都被称为老爷, 而监督及教员都被称为中堂或大人。”“ 他们的目的,不但在毕业,而尤注重在毕业以后的出路。所以专门研究学术的教员, 他们不见得欢迎;要是点名时认真一点,考试时严格一点, 他们就借个话头反对他,虽罢课也所不惜。若是一位在政府 有地位的人,来兼课,虽时时请假,他们还是欢迎得很;因为毕业后可以有阔老师做靠山。”
既然学生们的醉翁之意只在于未来的仕途,那么求学过程中不重学习重交游也就很可理解了。当时的北大流行“结十兄弟”,即十个气味相投的学生结拜做兄弟,毕业后谁当的官大,其他人就到他手下捞个一官半职,如果需要买官,大家就分摊费用——按今天的观念来看,这也算是一种股权众筹吧?
不重学习重应酬,还使得当时的北大成为八大胡同的一股重要力量,那时的八大胡同流行过“两院一堂”的说法,两院指的是国会参议院和众议院,一堂就是已经改名北京大学了的京师大学堂。
直到1916年蔡元培当了校长,进行了一番大刀阔斧的改革后,北大才慢慢成为大家都知道的那个北大。
1903年京师大学堂仕学、师范师生合影
参考资料
陈明远《文化人的经济生活》
蔡元培《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
(上面陈明远的这本书,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扫码进入小程序直接购买。这本书里还有很多清末民国时期的八卦,比如鲁迅当年有多阔,演员蓝苹的片酬有多低……)
尾注:喜欢不点赞是流氓,喜欢不转发是大流氓,如果你打赏,我可以原谅你的一切流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