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心理咨询师
@晓航
接触过很多焦虑抑郁的人,她发现这些人有个相同点——
每次说话都是“他们”怎么样:“他们会不会觉得……”“他们是不是……”
而豁达爽快的人则相反,沟通时都用“我”打头:“我想要……”“我感受……”
这两年,心理学界有个很火的词——
主体客体化。
这原本是个哲学概念,主体意为“我”,客体意为“你”。
当把“我”放置于“你”的评判下,“我”就容易想太多。
当一个人丧失自我,把自己当“客体”,内耗便随之而来。
换句话说,只有夺回主体性,一个人才能从根上斩断那些胡思乱想。
前阵子看韩国作家金爱烂的书,有个故事挺有感触。
一个叫徐美英的女孩,常年饱受内耗折磨。
读书时她怕人说她笨,上班后又怕人说她丑。
思虑万千的她总是变着法儿地“折腾”自己,拼命读书、减肥就是为了迎合别人的目光。
而且,每次做点什么事,她都下意识地偷瞄周围的反应。
一旦听见谁叹了气,嘀咕几句,就开始紧张,搞得自己又累又焦虑。
一次,有位朋友约她见面,她明明另有安排,但还是答应了。
而下一秒,她就开始思考,如何给人一个好印象。
那天,她早早起床,就穿什么衣服,带什么礼物,反复琢磨。
最终,她把自己塞进一套特别紧的职业装,踩着10公分高跟鞋出门了。
然而一见面,朋友只是抱怨了一句天热,美英就觉得自己穿错了衣服。
在心里反复嘀咕:别人看我是不是觉得很夸张?我这个样子像不像个怪人?
约会结束都过去好几天了,美英还在复盘那天的全过程。
她就像个审判官,把自己置于法庭上,对自己的一言一行严厉审视。
慢慢地,她陷入漫无边际的自我怀疑,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烦得不行。
掩卷细思,我发现美英所有的痛苦,根源就在于,她总是把自己当“客体”凝视。
她习惯于忽略真实的自我感受,总是站在外人的位子上,对自己指指点点。
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说:
“凝视是来自上位者的软暴力,被凝视的感觉之所以不舒服,是因为凝视不仅仅是观察,它还包含了评价甚至攻击的权力。”
而最毒辣的凝视,不是他人的目光,而是你对自己的苛求。
当你用“上帝视角”审视自我,内心不可能有平静的一天。
有人做过一个比喻:过度反省就像在玩一场危险的想象游戏,充满敌意的较量中,斗争双方全是你自己。
你勒令自己完美,不允许自己犯错,想被所有人喜欢……
有一样做不到,你就开始自我攻击,最终沦为内耗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