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罗辑思维
每天一段60秒语音,一篇新角度看世界的文章。关注罗胖,让你每天比别人知道的多一些。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罗辑思维

告别“琐事瘫痪”,给你一份低能量状态自救指南

罗辑思维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25-05-23 06:3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彼得森说,千禧一代的父辈,在青年时期经历了美国经济的高开低走,产生了一种“必须靠自己努力维持社会地位”的紧张感,而这种紧张,就具体地体现在了对下一代的教育上,千禧一代从小就被灌输,只有投入超高强度的努力,才有可能获得社会意义上的成功。
比如,他们从小就被安排了各种课外班、特长课,日程填得满满当当。再比如,他们还被教育要提前做好职业准备,从小锻炼职场能力,才能不被社会淘汰。再比如,他们还要通过体育特长或者社区服务等各种各样的方式来申请大学,并且在大学里继续参与竞争,去获得好的工作机会。
总之,千禧一代受到的教育,就要求他们疲惫地成长,从小认知资源就被过度占用,留不出空来处理身边的事情。
第二个因素,是工作压力。
从小倦怠的千禧一代长大之后,并没有放松下来的机会。这是因为,千禧年之后的美国,先后经历了第一次互联网泡沫、2008年次贷危机,经济环境的动荡加剧了千禧一代的工作压力。同时,美国的市场倾向于保护股东利益而不是员工利益,工作只讲究岗位的回报率,不关心个人的成长,普通打工人在职场里不得不过度消耗自己。
这种过度消耗,让千禧一代形成了系统性倦怠。周末只想躺平,连预约医生都嫌麻烦。
第三个因素,是心理偏差。
也就是,在巨大的压力下,大脑会自动把一些小事标记成 “不值得做的事” ,大脑会高估做一件事的成本,而低估这件事的收益。
比如,退货,需要预约快递、打包商品、等快递员上门、等商家确认收货,再确认退款到账。这一系列动作看起来很麻烦,但收到的退款可能就十几块钱,大脑想到这儿,就已经疲惫了。
再比如,人们在做一件事之前,会先想象这件事的过程,而在想象中,又容易过多联想负面细节。一想到洗澡,就想到调水温、擦头发很麻烦,这么一来,事情还没做,先消耗了情绪资源,行动意愿就更低了。
再比如,在高压环境中长大、生存的人,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完美主义倾向,即使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他也想追求尽善尽美。而生活中的琐事太多,每一件都过于重视、放大想象,反而会增加心理负担,让人更不愿意去做这些事情。
当然,这个分析是针对美国人的,有他们特定的背景。但是,其中很多讨论也值得咱们听听看。彼得森说, 原本我们想象自己的手机是一台高效的工作工具,但现在它最大的功能是消耗我们的注意力,扩大我们的倦怠。
《深度工作》 的作者 卡尔·纽波特 对这个现象还有个补充解释。纽波特说,手机以及各类信息软件,尤其是工作软件,让群体思维变得过度活跃,而这些过度活跃的群体思维,又放大了琐事对我们的影响。
什么意思?你看,很多小事明明当面两句话就能讲清楚,比如PPT要用什么颜色,约客户在几点吃饭。但是现在,因为通信软件太方便,即使这些芝麻大的小事人们也非要拉个群,非要动用一下群体智慧。
结果, 在这些过度活跃的群体智慧的助推下,小事的干扰就被放大,不仅让人身心俱疲,更让人无法在重要的事上集中精神。

03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