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36氪
36氪(36Kr.com)是中国领先的科技新媒体,我们报道最新的互联网科技新闻以及最有潜力的互联网创业企业。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36氪

这里是Uber「作死」档案,不过「顽强」的Uber仍然没有倒下

36氪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7-06-23 08:45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但Uber的对应却令人惊掉下巴——将自身的责任全部撇清。

按照其发言人的说法,该司机当时虽然正在使用Uber app等待新的订单,但他既没有搭载乘客,也没有收到车费;意即,在“技术”的层面上,他在事故发生的那一瞬间并没有在为Uber工作,自然也不应该受到保险的庇护……

这一悲剧引发了社会各界关于如何界定以Uber为首的共享出行公司在事故中责任的激烈争论。此后,在各方施加的巨大压力下,Uber不得不整改修订其保险政策。

2014年1月    美国科技媒体Valleywag和Techcrunch经调查后确认,以纽约Uber员工为主的团体有组织、有预谋地在其竞争对手平台Gett和Lyft上大规模下单,随后迅速取消订单以造成混乱,妨碍其正常运营。

2014年2月    那时的Uber还处在高速发展的正轨上,意气风发的Kalanick接受了GQ杂志的采访并于该月刊发。当记者建议Kalanick在成功之余,应更多关注女性来拓宽业务时,他的回复充满了对女性的歧视:

“恩,我管她们叫做波霸。”

2014年6月   出于对Uber的厌恶及自身工作被威胁的担忧,出租车司机在全球各大城市如伦敦、柏林、巴黎和马德里组织大规模罢工,拉开了声势浩大的全球抗议活动的序幕。

其中,示威者甚至采用燃烧轮胎,推翻车辆等过激行为来宣泄内心的不满。

2014年7月   关于Uber向来饱受争议的动态定价功能的舆论火药桶被彻底引爆。

其受到批评最多的一点当属——越是遇到桑迪飓风这种天灾的紧急时刻,涨价幅度就越为夸张。当月,Uber向纽约检察署保证,今后将会为动态定价设置上限以确保价格的合理性。

2014年8月 科技媒体The Verge的记者凯西·牛顿收集到Uber想要阻碍竞争对手Lyft运营,从Lyft手中争抢司机资源的内部文件。而CNN等知名媒体也根据Lyft提供的信息做出相关报道。(文中稍后部分有对此事件的最新跟进)

2014年10月 福布斯报道称,Uber通过GPS系统,开启了“上帝视角”,随时可以获取任何正在执行任务的司机的位置信息。尽管这又一次将Uber放在了用户和公众的对立面,而Uber选择不予置评。

随后的11月,一位BuzzFeed的女性记者爆料她在与Uber公司某经理会面的路上被全程跟踪。在接受纽约检察署的调查后,Uber选择缴纳两万美元罚款息事宁人。

2014年11月 在一个私人高层晚宴上,Uber高级副总裁EMil Michael建议应该拨出百万美元以上的预算,组建一个记者及科学家团队,专门调查其批评者私生活的点点滴滴。

这一新闻被BuzzFeed的主编Ben Smith捅了出来,让Uber上了《华盛顿邮报》、《今日美国》和《纽约时报》的头版。

尽管Michael后来被迫发表道歉声明,但这顶扣在Uber的头上的黑帽子算是彻底坐实,直到现在都没有摘掉。

2014年12月 在一名Uber司机强奸女性乘客后,印度德里都会区爆发大规模示威,最终导致其全面禁止辖区内的所有Uber业务。这一丑闻引发的对Uber进行的司机背景调查是否充足严谨的质疑,一浪高过一浪。

2015年1月  美国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发布报告,指出Uber的算法可能导致司机赚的钱其实要少于开出租车所得;由此引发的收入分配问题直到现在都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同月,《金融时报》报道,Uber妄图阻止司机联合发起集体诉讼的行为。

2015年2月  Uber司机联合起来,表达对在应用上增加支付小费功能的强烈诉求,而Kalanick却选择直接反对。

Lyft果断抓住这个机会,贴心地为司机增加额外收入,凭借友好得多的态度拉拢了大量司机。

而讽刺的是,在扯皮两年多后,Uber终于在Kalanick辞职当天批准了该功能;但期间大量的无谓损失已经不可挽回。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