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正和岛
正和岛,国内第一家专注企业家人群的高端网络社交平台,最低信任成本的人脉金矿。正和岛官方微信聚焦企业家的想法、干法、活法与玩法,每天有独家、新鲜猛料。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正和岛

美国AI专家:未来属于更懂人性的人

正和岛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25-05-03 14:22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是围绕与AI有关实验的对话,内容包括大数据的应用、管理变革、AI在企业中的角色以及领导力的转变等方面的讨论。通过大卫·德克莱默教授的回答,探讨了数据洞察、管理瓶颈、AI转型难题、中层角色重塑、决策制定、AI监管政策以及领导力范式等问题。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AI在企业中的角色及其与数据的平衡关系

企业需要平衡数据和直觉的使用,避免过度依赖算法而忽视经验。数据可以用于辅助优化决策,但决策本身需要人类来判断数据的相关性和有效性。

关键观点2: 管理变革和AI转型的挑战

企业在推进AI应用时面临战略不明确和组织惯性等问题。需要明确AI不是万能工具,AI的应用应基于清晰的商业问题、目标与预期作用。企业需要树立“AI赋能型企业”的思维模式,将AI视为助力实现战略目标的工具。

关键观点3: AI对中层角色和领导力的影响

AI正在替代部分中层管理者的协调、监控职能。企业需要重塑中层角色,将重心从执行例行检查和管理数据转向应对变化和不确定性。领导力需要侧重应对不确定性和直觉判断,确保AI的应用方式与人类工作、思考及决策模式相契合。

关键观点4: AI监管和政策

企业需要关注AI的合规性和透明性,建立受监管的沙盒来测试创新型AI应用,平衡技术创新与人类价值观及文化敏感性。

关键观点5: 未来领导力的关键

未来领导力需要以人为本,赋能人类与AI协同工作。魅力型领导者能促使人们倾听关于“为何及如何运用AI实现集体目标”的论述,建立真实的连接,推动人机共生化。

关键观点6: AI对决策的影响及领导者的角色

尽管AI可以优化决策,但领导者仍需要在决策中发挥关键作用。特别是在涉及利益分配的决策场景中,人类的决策更具道德合法性,包含价值排序、责任承担和共情驱动的纠偏机制等三个算法无法复制的维度。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在推进AI应用时都存在局限性,本质上会导致相似后果。具体而言:若企业无明确战略就采用AI,组织惯性将随之产生——人们无法通过运用AI来增强效能。 企业首先要明确AI本身不是战略。

太多公司将单纯采用AI视为获取竞争力的战略,这是错误的。当下任何公司都在投资AI,因此单纯的投资AI无法带来任何竞争优势。成为纯粹的“AI驱动型公司”并不能使组织超越竞争对手。

相反,树立“AI赋能型企业”的思维模式——即将AI投资视为助力更高效实现战略目标的决策——才能取得更好成效。这种认知伴随着一个核心理念:AI不是万能工具!换言之,AI并非所有问题的解决方案。企业领导者必须明确:采用AI的决策应基于清晰的商业问题、目标与预期作用。

对某些问题而言,AI可能并非最佳解决方案,此时坚守最佳实践更为明智。因此,AI应用不仅是技术工程,更是商业领导者通过优先提出最具价值的业务问题、评估AI是否最优解来启动的过程。

若判定AI是更优解,领导者必须深度参与AI应用进程,因为此时进入组织转型阶段——需要将AI解决方案整合至现有岗位体系,并获得相关员工的接纳。

这表明,人机协同才是创造企业价值的正确路径。未来不仅是自动化,更是AI服务于人类智能的增强时代。要实现这种工作形态,需要具备行为科学导向的以人为本的领导力,确保AI的开发与应用方式与人类工作、思考及决策模式相契合。

借助AI的计算能力提升人类智能,我们既能让组织更高效,同时也能使其比以往更具人性温度。因此,AI的目标不是让员工变得更像机器,而是帮助其成为更完整的人。


问: AI正在替代部分中层管理者的协调、监控职能。您如何看待这一趋势?中国企业是否需要重塑“中层”的角色定义?


答: 管理者通常倾向于维持现有的平稳状态,不会轻易采取过于激进或颠覆性的行动来改变现状。基于此理念,如今的组织管理者主要承担执行例行检查与管理数据的职责,以确保组织架构内的稳定性与控制力。

事实上,对于大多数管理工作而言,60-70%的职责涉及数据管理。这类任务可由AI轻松完成,因此,我认为“算法管理 (MBA) ”已成为当下正在发生的现实。

不过,这种算法管理仅在我们称为“封闭系统”(信息完备且任务多为常规且重复性)中能有效运作。在“开放系统”(环境多变且不确定)中,由AI处理协调与监督将更为困难,因为这些情境需要更多不可预测的决策及直觉判断能力——这正是领导者(而非管理者)需具备的特质。

事实上,管理关乎稳定与控制,而领导力更侧重应对变化与不确定性。

因此,若中国企业将中层管理者纯粹定位为维持稳定与流程控制的角色,其职能终将被AI取代。

但需注意的是:为确保AI在全组织范围内被良好采纳与整合,需要各个层级的领导力发挥作用——这些领导者能阐释各类岗位为何需要AI、AI的使用规范,并在全组织建立信任。要满足这些要求,人的参与依然不可或缺。


问: 当AI系统能通过预测直接给出决策建议时,领导者如何守住“人类决策的不可替代性”?能否用具体场景说明,哪些决策必须由人类拍板?


答: AI能 够基于数据进行预测并将决策优化为建议,但这些建议的可行性、公平性及人性化程度仍需人类评估,且人们要求此类任务必须由人类参与而非AI独立完成。

究其原因,当决策涉及切身利益时,人类更倾向于由真实的人做出判断,因为普遍不信任AI能维护人类利益。这种不信任源于AI系统本质上无法具备“善意”——它们缺乏主动服务他人利益的意愿。

这些系统通过遵循统计模式与预设目标的算法运行,其内部逻辑不存在自主意图。

由于无法形成观点并做出判断,人们认为AI系统缺乏本真性,这意味着它们对世界运行规律及人类行为动因的认知存在根本局限。正因如此,AI系统不可能真正具备维护人类利益的意愿。


人们普遍担忧:若AI成为主要决策者,鉴于其建议与决策机制缺乏善意,可能导致人类被简化为通过AI赋能即可优化产出的商业资源,进而侵蚀人性本质。

为避免这种异化,组织需思考如何让AI与人类经验融合以扩展而非缩减人性内涵。 这要求将AI重新构想为增强人类创造力、同理心与自我实现的合作伙伴。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