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汤圆(通信工程):
“在App Store里一看到有限免的就会下载下来,觉得很划算啊。而且也不会随便删,怕自己下次就想不起来那个APP了。”
团子(广播电视学):
“去年暑假去旅游之前,我在淘宝上买了「Analog Film」的系列滤镜,是之前在微博上看到别人安利的。淘宝上一套好像只要1块钱吧,虽然最后只用了Paris那款滤镜,但反正便宜,就整套all in了。”
鹤仪(历史学):
“「旅行青蛙」一直没有删,我已经给我的蛙儿子兑换了幸运铃铛,感觉已经通关了。但是因为这个APP如果卸载了就会删除数据,我的蛙儿子就没有了,所以我一定不会删的。
还有「梨视频」的APP,我用的次数也比较少,但是因为我以前在那边实习过,所以出于情感因素会留着它。”
闪闪(软件工程):
“数纪念日的APP「Days Matter」,我很少打开,但是跟前任相关的日子还留在上面,就留着吧。”
思滢(社会学):
“像「纪念碑谷」这种游戏,玩通关了就不会再用了,但是这可是花了30块买的呢,舍不得删,财富象征。”
花花(数字媒体):
“「Star Walk」这个APP可以让你知道夜空里有哪些星星,当时觉得很有意思就下载啦,花了40块买了去广告的版本。所以一直放着,万一哪天又要看看星星呢。”
在纷繁复杂的APP选择面前,为什么我们会“控制不住自己”?也许我们可以透过计划行为理论发现潜在的影响因素。
计划行为理论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是由Icek Ajzen(1988,1991)提出的,
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人是如何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的。
Ajzen认为所有可能影响行为的因素都是经由行为意向来间接影响行为的表现。
而行为意向受到三项相关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