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韶大lens视觉杂志
Lens是一个致力于发现创造与美、探求生活价值、传递人性温暖的传播平台。旗下包含出版(《目客》、《视觉》系列读物,影像阅读书系等)、新媒体、展览、沙龙、创意产品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韶大lens视觉杂志

于佩尔对话贾樟柯:“我很喜欢孤独,因为可以得到思考”

韶大lens视觉杂志  · 公众号  · 时尚  · 2017-06-10 22:02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贾樟柯


在中国,荧幕上女演员的形象大部分是青春的形象,好像有很大年龄的局限。但是于佩尔从17、18岁一直演到现在,特别是最近十几年爆发出特别强的表演能力,她的工作本身我觉得就是一个女性的宣言。我想了解:她的表现观念,是有很明确的阶段性的改变,还是在一早建立起的信念上一直坚持下来的?

于佩尔


对于我来说,并不是一开始会演很强壮或者充满力量感的女人。一开始,有一些角色也是被害者,但是那些幸存者慢慢地变成跟生活抗争,需要争取很多的权益。很幸运是生在一个开始有女权主义思潮的时代,能够得到这一些角色,正是因为这些角色,让我慢慢开始转变自己的一些戏路,而不是一开始坚定地说我一定要演很强的女人。


我所有的女性角色,年龄不是一个问题。所有角色最吸引我的,仍然是她的思想,她的价值,她的命运。这些东西是塑造一个角色最重要的。



贾樟柯


有一个影评人开玩笑说,于佩尔演过70多个角色,有35个是裸体出演的,35个是精神有问题的。 我觉得她能够接受各种各样的角色,特别是我很喜欢的一部电影《钢琴教师》里面,她有很多不堪的行为,包括在地上打滚受虐,可能对于法国、对于西方来说,这样表演跟自我之间的关系,一早是建立起来的。但对于中国来说,它还是具有非常强的启发意义,就是表演这个工作怎么用自己的身体、想象力去突破自我?我觉得这里面有很多要经历的内心解放的问题,所以我想了解于老师是怎么跟这些角色相遇的?怎么准备它们?


于佩尔


35个是裸体的,35个是疯子,那我应该是一个裸体的疯子。我并不觉得演的角色是不堪的,我不愿意用这样一些形容词。我表演这些角色,只是认为: 只要这个角色表现出来的东西是能够跟观众有内心的呼唤,让观众能够感动、能够有感受,就是好的东西。 像今年的《她》,包括像《钢琴教师》,很多人会说“变态”或者怎么样,我只要观众在看的过程中感受到这些我内心深处的东西,触动了,平时庸碌的生活中被埋藏的东西展现出来了,这就是价值。


每个人,可能过着正常的生活,但因为生活需要妥协很多事情,他的内心深处说不定就会有“变态”。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个东西在观众看起来不舒服,但 不舒服又怎么样呢?我还挺喜欢不舒服的东西,这个东西跟观众内心有呼应就够了。


我在演这些角色的时候,会分析这个东西有好有坏,有邪恶有清纯,也会同时有力量感和脆弱感, 我不希望在表演的时候非黑即白,经常混合在一起表演。 越是混合,而不是完全的好人或者坏人的时候,一个角色才会活生生站起来,更像是一个人。

《钢琴教师》剧照


贾樟柯

看她的表演,有很多细节,非常多的表情变化。你会猛地一看不知道她是怎么获得那样的饱满,同时又保持了一个色调,一个控制,让整个影片获得一种镇定的 质感。所以,我想知道在她表演中这些细节是怎么获得的?比如说在《钢琴教师》里面有一场戏,她从地下通道或者地铁出来在街上走,一出来就撞到一个男的,就是和一个陌生人撞了一下,她走了几步开始弹碰撞之后的灰尘或者痕迹,仿佛要把侵犯身体的灰尘弹掉,非常的细腻。像这样细节的来源是建立在案头工作的准备上,还是在一种情绪之中下意识的表演呢?

于佩尔


我比较倾向于后面的一种方式,是不做功课的。很多表演都是潜意识的,我在演《钢琴教师》的时候甚至没有读过那本书,因为导演跟我说不要读这本书。


我不太喜欢在表演之前做功课,甚至不喜欢排练。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