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一个教师的行走空间
我在这里老去,也在这里思考。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一个教师的行走空间

郑老师说文:《胡同文化》解读

一个教师的行走空间  · 公众号  · 教育  · 2017-05-08 07:31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这里我们可以品味文中“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也许像西安的蛤蟆陵,南京的乌衣巷,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使人怅望低徊”一句,其所表现的情感,对于“商品经济大潮”明显是有所保留的。

我们还可以发现有趣的一点是,文章的前半部分(到“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之前),主要的描述对象是胡同(四合院)的本身,而下半部分主要的叙述对象则是由胡同生活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其实,“文化”从其定义上来说,也应该分为两个层面,即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此文实际上也是从这两个方面展开的。(当然,关于胡同的布局、来历虽然也属于精神层面的,但是与“物质的”胡同联系更紧密些。)

首先谈作者对胡同本身的感受,这种感受是亲切的,不舍的。比如,文章的开首强调北京的“方正”,并说“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注意“方正”一词,并不带有贬义,甚至某种意义上还是有所褒扬的。但是作为一篇急就章式的文章,作者写着写着就开始反思批判起以胡同文化为代表的北京市井文化了,这似乎就和文章开首定下的基调不尽吻合了。(当然,如果将“方正”与刻板、保守、封闭联系起来,那么就照应全文了。)作者对于胡同的来历的大段叙述,表现出了作者对于北京胡同了解之深,也从某种意义上表达了作者对于以胡同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津津乐道,所谓“如数家珍”。这是爱之极深才会有的絮叨,我们在阅读时不可不察。面对颓圮衰败的胡同,大谈胡同的来历,是不是有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觉啊?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