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三联生活周刊

在文学课上,听见生命疯长的声音

三联生活周刊  · 公众号  · 杂志  · 2025-05-22 18:08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文学课堂上的故事就此展开,故事的主角是每一位学生,是老师,也是文学作品中的每个角色。 基于这个出发点,文学课的设置便可以不拘一格。 于是课堂可以不再是知识的灌注,而变成一种游戏与演练,在其中学生们可以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尝试、去冒险。

师生们玩的“游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话题辩论、分角色朗读、课堂话剧、身体互动、用小说角色的视角扩写故事,等等。在这些游戏环节的开端,学生们往往表现出某种拘谨和难为情,无论是个人的优缺点,还是自己的好恶,他们都不想暴露。但里昂老师鼓励学生们去冒险,他请孩子相互点评各自写的句子,但要说出清晰的理由;他用角色的语气说话,也促使孩子们扬起声调,发出小说角色可能会有的声音和行为。就这样,师生们一起在小说文本和真实生活之间搭建起一个交叉的空间,在这里真与假的界限变得模糊,他们体验到生活的各种可能性和复杂性。

这种空间氛围,构成了文学课得以开展、深入的基础。正如大卫·丹比所观察到的:“教学是一种建立信任的过程,袒露自己的人性则是营造信任感的一种有效方式。”

点击图片,一键下单



________人与文本的联结


在文学课堂上,如何建立学生和文学文本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核心课题,不同教师对此也会有完全不同的看法。对于同一个文本,学生们也会各自有不同甚至矛盾的感受。既然阅读是一件没有标准的事情,那文学课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里昂老师的高一文学课有一个主题——“个人与社会”。他引导学生阅读的,是一份非同寻常的、具有存在主义色彩的经典书单,包括赫胥黎、奥威尔、黑塞、冯内古特、陀思妥耶夫斯基、维克多·弗兰克、萨特、贝克特等作家的作品,其中涵盖众多与人的自我和所处时代息息相关的主题,比如自由、身份、权威、技术、娱乐、梦想、死亡、集权、战争……

很显然,对十五六岁的孩子来说,这些极其严肃的现代主义文学作品是很有难度的,而且与其当下的生活存在隔阂。孩子们面对的世界是庞大而复杂的,他们还无力解释这种复杂,于是往往会将社会笼统地看作一种压迫性的存在。但里昂老师明白,无论是自我还是社会,都有着远比这种简单对立更为复杂的面向,而文学恰恰能够呈现出这样的复杂性。当有学生在阅读时面露茫然的神情时,里昂老师会坚定地对其说:“从始至终,都与你相关。”

《放牛班的春天》剧照

实际上,青少年们可能远比他们表现的更具好奇心,他们和婴儿一样,仍具有巨大的“神经可塑性”。好的老师很容易发现,在自嘲自贬的习惯背后,这些少年们正在摸索自己究竟是谁,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在寻找答案,或者至少在准备发问。

比如,在共读《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和《悉达多》这两篇小说时,里昂老师和学生们共同探讨了几个问题:你的梦想是什么?你认为梦想和现实的关系是什么?如何面对恐惧和渴望之间的矛盾?我们应该尽量避免痛苦吗?活在当下究竟意味着什么?经过对文本的拆解和讨论后,一位同学在自由发言中说:“除非你经历过痛苦,否则你就无法体验幸福。”另一位同学则说:“如果你想了解自己,不仅要了解你的过去和未来,还要了解你的现在。”还有位学生说:“生活不止一把钥匙。你可以从一切事物中学习。”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