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江南贡院和科举制度的历史背景,以及中国科举博物馆的建筑设计和对人们的影响。文章详细描述了江南贡院的历史变迁和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以及博物馆如何通过展示科举制度的各个方面,引导人们深入了解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化和历史。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江南贡院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江南贡院自隋唐以来一直是科举考试的重要场所,历经沧桑,如今只有明远楼等少数遗迹留存。它是中国科举制度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遗产。
关键观点2: 中国科举博物馆的建筑设计
博物馆以地下空间作为展示科举历史的场所,设计独特,富有视觉冲击。通过还原科举考试的场景,让参观者沉浸体验科举考试的全过程。
关键观点3: 科举制度对中国士人的影响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选拔人才制度之一,影响了中国士人1300年。它的存在和废除,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历史的发展。
关键观点4: 博物馆对人们的历史教育和文化传承作用
中国科举博物馆通过展示科举制度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引导人们深入了解中国历史文化,是历史教育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
正文
1300
年,进入博物馆的下行坡道被设计成
130
米长正是与之呼应。以“墨池”为顶的博物馆本体如同一四方宝匣,整体沉入地下,狭长坡道环绕四周,墙壁一侧浩瀚的瓦片墙,如同鱼鳞栉比,寓意“鱼跃龙门”;构成“宝匣”外壁的则是数以万计的竹简,象征读万卷书。简单堆砌却又极富视觉冲击的建筑设计,让外界的熙熙攘攘逐渐在身后散去,引导参观者闪回到那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考定终身的时代。
西方有一种说法,科举制度是
“中国第五大发明”。从西周乡举里选、汉代察举征辟、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再到隋开创分科举士,历朝历代的选官之法不断进化。为选拔人才举办考试的“配套”,也不断完善。唐代,科举考试一般在府衙和吏部院内举行,没有专门考场。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
(
736
)
,科举转由礼部掌管,制度也较为简单。至宋代,礼部及各州都开始建立专门用于考试的贡院。有说法认为江南贡院的前身,便是南宋孝宗乾道四年
(
1168
)
设立的建康贡院。
明洪武十七年
(
1384
)
,礼部举行“科举成式”,规定士人在通过预备性考试童试后,还有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考试,这也成为明清两代科举运行的基本模式。
明清时期各地贡院建筑在配置上整齐划一,只是规模大小不同。如其多坐落在城市的东或东南,建筑坐北朝南;外部设有大门和左右牌坊,牌坊分题“明经取士”“为国求贤”;进入贡院设有三道门,为搜检通道;沿用唐代制度,贡院四周用高墙围住,布满荆棘,这也是贡院别称“棘闱”的原因。其内部主体最南边的明远楼——为贡院内最高建筑,便于登临监督、发放号令;院内甬道东西两侧设有号舍,为考生考试和住宿所用,取《千字文》为号舍编列;一般过号舍设有至公堂,是外帘官进行掌卷、受卷、弥封、誊录、对读工作的地方,取公平竞争之意;相对而言,内帘则是整个贡院的核心工作区——主考官和房考官评阅试卷的场所。
据应天府尹王弼所立《奏奉旨意札付事理碑》碑文载,明景泰五年
(
14
54
)
,时任应天府尹马谅上疏朝廷请求创立贡院,景泰七年
(
1
456
)
应天乡试移于新创贡院举行。“东接桃叶渡,南抵秦淮河,西邻状元境,北对建康路”的江南贡院从此便承担了三年一次的大考职能。有清一代,在此举办过
112
次乡试,在此中举后赴京考中状元者共
58
名,占全国状元总数的一半以上。作为江苏和安徽两省合闱,赴此参考人数不断增加,江南贡院也不断或扩建、增修,到同治十二年
(
1
873
)
,共有号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