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上海书评
纽约有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伦敦有London Review of Books,上海怎能没有Shanghai Review of Books?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上海书评

杨靖︱“一笔糊涂账”:博马舍与美国革命

上海书评  · 公众号  · 读书  · 2025-04-24 12:58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当然,雄心勃勃的博马舍并不甘于当一名剧作家,他自认为更擅长的是政论文和小册子。在一桩遗产继承官司中遭遇司法不公后,他以《备忘录》 Memorials 为名,连发四篇檄文陈诉冤情,剑指贪赃枉法的巴黎高等法院法官戈兹曼(Goezman)——其实质是一场反对一切形式的压迫、奴役和暴政的斗争,并最终撼动了沿袭数百年的法兰西王国司法体系。《备忘录》文笔遒劲,伏尔泰盛赞它“比任何一部喜剧更有趣,比任何一部悲剧更动人”,结果它为博马舍赢得了无数的拥趸,同时也招致了更多的仇敌。

事实上,一度担任宫廷乐师的博马舍被逐出凡尔赛宫,主要原因乃是他的小册子太过“煽动性”。比如他在一篇论述君主制的文章中写道:国王在加冕时习惯于宣誓遵守教会和国家的法律。如果国家的法律只是国王专断意志(arbitrary will)的体现,那么宣誓便毫无意义——谁会诚心发誓自缚手脚?博马舍由是断言,在每个君主制国家中,除了国王的专断意志之外,一定还存在着更为强大的约束力,即法律和权威的主体(corpus),因为这是国王权威和人民福祉的唯一有效基础。由此观之,“王权不是建立在武力之上,而是建立在正义之上”。在另一部作品中,博马舍甚至让他笔下的人物疾呼:“我们拥有最好的国王/让我们发誓在他的统治下死去。”——照传记作者的说法,倘若不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首席赞助人”蓬帕杜夫人百般回护,迷信绝对君主专制的路易十五早就立誓要将博马舍绳之以法——后改为“发配”至英国充当秘密特工。

身在伦敦的博马舍一方面为法国政府秘密搜集情报(并负责“摆平”王室绯闻),一方面密切关注英军和大陆军的战况。根据最新截获的一份军事情报,博马舍作出研判,倘若军需物资不能及时就位,“美国人再也无法守住阵地。他们别无选择,只能投降”。于是,他第一时间选择上书法国外交大臣韦尔热纳(Vergennes),并希望后者能将他的“军援计划书”转呈国王。韦尔热纳是铁杆保皇派,一开始他拒绝向美国“叛乱分子”提供帮助——毕竟,“革命相当危险;此处的革命必定会引发彼处的革命”。但在仔细阅读计划书后,这位大臣改变了想法。正如博马舍所言,法国在不久前的七年战争(1756-1763)中遭受重创,根据战后签订的《巴黎和约》,法国被迫将整个加拿大和法属路易斯安那割让给英国,而这些殖民地的经贸损失反过来又加剧了法国紧张的财政状况。因此,法国朝野上下都急切寻找复仇的良方。“天意安排了这个羞辱英国的时机”——通过秘密渠道的军事援助,既能在北美战场拖垮英国,又能在南亚、北非等殖民地争夺战中抢得先机,使得法国一雪前耻,重回欧陆霸主地位,何乐而不为?

在转呈国王的书信中,老谋深算的外交大臣竭力说服年仅二十二岁、缺乏治国理政经验的新任国王出手,对危在旦夕的美国革命进行干预。与穷兵黩武的先祖路易十四和路易十五不同,路易十六性情温和,信奉“寂静主义”(Quietism),反对任何形式的暴力冲突和战争,尤其反对与同为君主制的英国开战——他与英王向来以“兄弟”(“Monsieur mon frère”)相称,况且此刻乘人之危亦有悖于他的为君之道。当然,除了良心和道德考量之外,国王也不得不顾虑朝中稳健派的意见,比如财政总监杜尔哥(Turgot)明确反对鹰派韦尔热纳将法国拖入美国革命泥潭的方略,警告说这场战争将永久摧毁任何财政改革的希望,并且预言“第一声枪响将使国家走向破产”。尽管如此,优柔寡断的国王最终还是采纳了韦尔热纳和博马舍的军援计划,理由很简单:一是出于国王对外交大臣的绝对信任——视之为“唯一的朋友,我唯一可以倚靠之人”;一是因为博马舍的秘密援助计划天衣无缝,可令法国立于不败之地,且无任何后顾之忧。

照此计划,先由法王出资一百万利弗尔(livre,或译锂,币值约合一法郎),交由博马舍成立一家名为奥塔莱兹(Hortalez)的空壳公司(cover company),并以私人名义采购军火及其他战备物资运往美国。对方货物收讫,在一年期信用期限内,合同金额(包括成本价加保险、运费和佣金)约半数可以通过现款支付,其余部分则可以美洲盛产的烟草、靛蓝、蔗糖等商品进行以物易物的等价交换。整个订货、采购、运输及结款一系列过程由博马舍一力担当——货物售卖盈余部分则需和法国政府利润分成,如此一来,万一走漏风声,或船只被皇家海军截获,法方可以不知情为托词,从而避免与英国的外交争端。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