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城市精神关乎你的感受力!
刘瑜:几年前,北京大街小巷都能看到宣传“北京精神”的横幅,不过如今它们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就说明一个问题:
在我们的传统里,当国家精神出现的时候,城市精神就消失了。无论是国家精神还是城市精神,是自上而下被规定的。
我所理解的城市精神与之相反,它首先是自下而上生发的东西,政府并不是它的作者,每一个街道、每一栋写字楼、每一个小区才是这个城市的精神的作者。
捷克布尔诺:这座曾经欧洲最有名的设计之都正靠着新一代设计师重扬旧名
与之相关,城市精神作者分布在不同的区域,它是多样的、碎片化的。即便是在北京内部也不一样。我来自于著名宇宙中心五道口,五道口精神和CBD精神非常不一样。这才是魅力所在。
我所理解城市精神是一种自由的精神,是一种消解权力、某种意义上反抗权力的东西。
黎巴嫩贝鲁特:经历多年内战,贝鲁特人对生活品质的坚持仍旧使这里被称为“东方巴黎”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我们的社区认同过多地集中于爱国主义。在这样的语境下,很多时候文化是在竞争当中。国家主义经常能够吞噬、抹平地方性文化。
如何在角逐当中使得城市的文化不被彻底消灭,在某种意义上是抗争、是文化自我生成。
▽
总感觉不被城市接受怎么办?
艾维纳:人口往城市迁移的过程中,外来人口总是会感受到隔离或者排挤。
城市管理制造不平等的方式多种多样
,比如有些地方女性不能参与公共活动,还有隐形隔离,比如公共空间的地面坡度太陡,排斥了老年人。
荷兰阿姆斯特丹:移民潮使得当地人正在学习一种新形式的“共存”
在曼哈顿时,我在第五大道上没见到一个孩子。当时我在街道正中蹲下来,模拟小孩的身高,发现前后左右都是匆忙行走的双腿,根本没有孩子的一席之地。(因此在城市管理中,)
我们需要敏感一些,柔软一些
。
德国莱比锡:年轻人正将奄奄一息的工厂霸占并重新改造为艺术工作室
刘瑜:城市里面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彼此宽容,合作能力、信任确实是在上升、强化,人们“观念的水位”在不断上升。(但是)城市化速度太快了,造成冲击非常激烈的情况下,
有可能观念水位上涨的速度跟不上文明冲突加剧的速度
。
▽
我喜欢老味道,但我也在乎物质享受?
刘瑜:过于沉迷于(城市怀旧)也是一种自私。北京是全国人的北京,还是北京人的北京?假如不把某些胡同拆掉,不把某些街道拓展,怎么容纳两千万人口?不断进入现代化的人,生活便利可能会受到影响。
对历史的保护和对现代化进程的接纳怎么平衡?
美国奥斯汀:保守沙漠中的一块自由主义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