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新媒体时代,提升舆情素养和媒介素养,学习公共关系和危机管理技能,是人生和职场所必需。“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公众号由资深媒体人和舆情专家运营,将为你带来实用性的应对知识和管理技巧。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一个略显仓促的通报!评雅安关于杨某的调查通报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 公众号  · 舆情  · 2025-05-23 12:08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我的看法是,通报本来是可以再多说几句话更多打消网民疑惑的,只是时间紧迫,文字内容稍显仓促,再从内容看,针对网民关注的绝大部分问题,调查还是非常权威的,回复也是非常明确的,即便网民依然有所怀疑,然而在现有的情况下,如果没有新的证据曝出,大家也只能接受现有说法。除非接下来在网民继续深扒后出现新的证据,推动调查继续深入。

网民最为关注的事情是,黄杨钿甜的父亲也即杨某, 其人生发迹到底和其在雅安期间的工作和灾后重建有无关联?是否发了“国难财”?所以通报主要是梳理了杨某在雅安的工作轨迹,证明“其工作不涉及灾后重建项目招标、资金审批管理和慈善捐款”。我为何认为通报稍显仓促?就是因为在这个网民最为关注的关键地方,通报仅仅寥寥数语,其实应该稍微增加笔墨,增加细节,以提高说服力。通报要以击中网民心理痛点为主,要突出重点、突出细节,有意识地与网民交心。

在此通报推出之前,网络流传的一篇影响较大的文章认为杨某撒了谎, 根据文章的政府信息公开网页的截图,证明其在雅安市工作期间,曾经和一个荥经县云峰山 4A 景区开发项目产生关联,文章提出这个项目是芦山地震的灾后重建项目,涉及投资 7 亿,因此杨某身上有重大嫌疑。通报直面了此事,提到了这个项目,但是仅仅说一句“该项目最终没有招引到投资商”就戛然而止了。其实这里涉及到重要疑点,反倒需要更为详细一点,这样才能戳中网民心中痛点,真正拉直网民心中的巨大问号。

当然,考虑到此事举国关注,网民聚焦,上级部门也毫无疑问在暗中督促地方调查,地方肯定不会公然作假,将地方全部公信力押在一个曾经的基层职员身上,所以雅安通报的文字基本应该是可信的。再从网络的评价看,四川地方的一些自媒体也认为,以杨某当时的身份,应该难以接触到实质性的灾后重建事务和资金。

通报最后对杨某也宣布立案调查,“对涉嫌违法违规问题,监察机关已立案调查,将依法依规严肃处理”,这意味着杨某需要为自己的一些违法违规行为付出代价,对于网民多少有些安慰。

虽然网民意犹未尽,认为通报没有直击很多疑点,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此事并未结束,一来地方已经立案调查,说不定还有更多问题被查出,二来网民也不会就此罢休,肯定会继续深扒杨某人生的每个细节。这意味着通报和杨某将持续经受考验。

如果将来被网民扒出可信证据,证明通报有漏洞,这不光对于地方公信力产生巨大打击,地方负责人也无疑将遭遇问责,杨某也将面临更大问题。

我们很多人其实还忽视了一个人生真相, 那就是杨某曾经的同事、熟人、朋友圈是不可能被全部收买的,只要杨某确实有问题,少数人早晚会通过某种方式在网络爆料,导致杨某难以逃脱监督。这实际就是社会关系的平衡法则,那些离奇的、违背常理的东西,早晚会被真相穿透。

三、如何看待通报没有调查杨某可疑财富问题?

这点其实也是很多网友看了通报之后,内心耿耿于怀的原因。

因为网民更多聚焦于曾经在体制内任职过的杨某突然发迹这个问题,但是通报却似乎反倒忽视这一点,令人如鲠在喉。

这实际也是网民行为和政府工作的冲突之处。 网民可以依靠丰富的想象力,针对每个细节进行反复推敲,然后直接给出一个质疑,乃至抛出一个“阴谋论”,实际上,网络舆情更多就是由网民群体性的质疑和猜测构成的,但是从中国应对网络舆情的机制建设看,已经间接承认并且接受了网民这种猜测质疑的合理性,并倾向于将其视作网络监督和群众监督。

但是政府的调查通报,却是另外一回事。现代政府的一举一动,都必须恪守法治精神和规则意识。涉及到对于任何个体的调查,如果他是领导干部还好说,如果对象是普遍百姓,反倒风险重重,因为这涉及到法律、人权、道德。

任何一个政府行为稍微逾越法治和规则的红线,那就是触碰雷区, 会引爆另一个舆情事件,会成为地方政府难以承受之重。如果我们以调查真相之名,以网民群体的力量逼迫政府去做一些侵犯公民权利的事情,那无异于是一种群体的民主暴力。如果政府不能止于法治和道德的边界线,而以舆情压力之名去随意调查个体的一切,包括个人隐私,那么未来某一天,这种伤害的风险会降临到每个个体的头上。

就以网民高度质疑的网传黄杨钿甜佩戴“天价耳环”和杨某发迹的经历来说,网民可以进行自由想象和合理怀疑,但是政府调查,却必须遵法守纪,所有行为只能在法律和规则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杨某的发迹经历、暴富来源、天价耳环真假、其家族的财富来源,不是地方政府能够调查的范围。 政府必须在保障网民监督权、合理安抚群体情绪、合法合规调查和保护杨某公民权益之间保持平衡。

地方政府被允许的调查范围,只能是对于杨某在雅安曾经的工作经历、是否和灾后重建有所关联、是否产生经费往来等方面内容。在担任公务的时候,所有的一切都需要查个清楚,给网络和社会大众一个交代,但是其辞职之后,如何经商赚钱、如何发财致富、家族财富来源如何、网传的天价耳环真假如何?那的确不应该属于通报的内容。

这就如同你看一个土豪不顺眼,但是你可以上去拷问说你的财富哪里来? 干净不干净?显然是不行的。政府掌握公权力,更不行。今天有无数人的财富来路不明,突然发家致富,中国人的财富爆发,已经引发世界关注,但是很多发迹细节,都是个人隐私,是社会复杂性的体现, 即便财富可能是违法违规所得,但是“民不报,官不究”,只要未曝光,它反倒是法律保护的对象,每个人因此获得生活的权利和自由,有钱人可以放心大胆地大把消费, 客观推动社会发展,他们可以戴着天价奢侈品,比如格拉夫经典蝴蝶系列的全套,然后给你说这是假冒的山寨品。这是他们的自由,大众可能会愤愤不平,但是这样的社会,总比有点财富积累就惴惴不安的社会,要强得多。 当然,有钱人炫富,本身是一种道德的罪愆, 社会从来不会宽宏大量。但是如果他是公职人员,这就不是隐私,必须要接受群众监督和权力监督,主管部门也有责任向社会通报调查结果。

就是说,地方政府针对网民的质疑,只能调查和通报杨某涉及公职的那段经历,还原每个细节,以供网民审查。公职之外的经历,那是个人隐私,政府无权插手。

但是虽说如此,并不意味着公平正义的无能为力。 杨某及其财富来源,将就此成为大众心目中一个谜团,成为阳光下的一个可疑包裹,将接受大众监督。任何可疑之处,会被网络爆料、会被举报给相关部门。 这就如同被网民进行了“网络软禁”,一举一动都被审查, 这就是带有道德污点的代价。只要他财富来源有问题,总有一天会被曝光、被追责,公平正义和道德人心也会获得补偿。


作者简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