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金融读书会
“金融读书会”是由在金融界不同领域工作的百余名专业人士共同义务编辑的金融专业领域公众平台。以“聚焦金融政策研究、促进金融专业交流”为宗旨,定位于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金融专业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金融读书会

赵建:如果大通胀是终局——再论货币的生产性和分配性

金融读书会  · 公众号  · 金融  · 2021-05-13 07:33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当然我们的预判逻辑也存在瑕疵,就是没有注意到金融交易资本在大宗市场上的炒作向商品市场的传导。这进一步加剧了通胀的严重程度,因为金融市场是基于预期的,是超调的,是趋势强化的。这一点总理座谈会等重要场合,高层都做出了强调。

这需要我们对通货膨胀的本质进行进一步的认识和思考。首先说明一点,通货膨胀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绝非货币主义用货币数量方程式构建的那种线性关系。对通货膨胀这种复杂现象的理解和认识,必须要有跨学科的综合分析能力,不能局限于一个学派,一种思路,一个模型。货币数量论只是特殊情况的一种。

通货膨胀看似简单,实际上背后的机理非常复杂,绝非货币主义简单的线性数量关系。在理论上,需要比较、系统的研究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新货币经济学、后凯恩斯主义、奥地利学派、马克思、克纳普等,继而梳理出一个货币思想光谱。如果说最“左”的是马克思主义,最“右”的则是新货币经济学(比奥地利学派还“右”),前者强调了国家法币学说,后者还在批判发展的坚持“瓦尔拉斯—帕廷金—希克斯传统”。令人惊讶的是,这个处在货币学说两极的思想学派,竟还有很多共同关注的焦点,比如对货币的法律本质的认识,还有一个就是:

——都认为 未来的经济世界是可以消灭货币的

货币经济学的思想光谱(本文作者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可见,思想的极右和极左到底是相通的。虽然他们的解释逻辑完全相反。马克思主义货币学说认为市场被“共产主义按需分配”取代后,当然就不需要货币了。而新货币经济学认为既然货币是法律限制的产物,那么如果实现了完全的市场自由后,货币经济将进入“物物交换”的非货币经济。


奥地利学派的观点是,货币的非国家供给,货币可以私人发行。比特币们算是一个实践。但迄今为止,我仍然认为加密数字货币更多的是一种另类资产而非货币,直到它们实现了“惊人的一跃”,能够成为商品的中介物和价值尺度。

二、货币数量论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意识到货币与产出并不是独立的,货币既可以促进生产活动,也可以限制和侵蚀生产活动

很多理论对货币与通胀之间的关系理解仍然不够,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认识到货币在经济中的功能。虽然新货币经济学也认识到了要解决“哈恩难题”,货币在一般均衡体系中就无法当做一般的商品。主流模型对货币的一般处理是现金约束学说(CIA)、货币进入效用函数和生产函数等。

但真正体现货币性的还是货币的交易属性。所以还要用到货币交易方程式MV=PY,P=M*V/Y,由此得出价格与货币量成正比,在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情况下就得到:dP/dM=V/Y。在V和Y不变的情况下,通货膨胀(物价P变动)等于货币量的增长。这是从这个古老的方程得到的。

然而现实却不是这样。近二十年来,主流经济体(发达经济体加部分新兴经济体)是通缩倾向而非通胀的。


问题出在哪呢?原因有很多,包括技术进步带来的生产过剩,全球化浪潮中生产过剩在各国的平滑,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需求低迷,资产泡沫对货币增量的虹吸等。就这个方程式来看,问题出在货币的中性假设上,即假设货币的增长并不影响产出,这个显然是不现实的。

且不论长期,在短期之内,货币的增长必定会刺激产出,尤其是在以商业银行发放信贷创造货币的现代金融经济中,如熊彼特描述的银行家将信贷发放给企业家,企业家必定拿着突然增加的购买力来添置资产和招聘工人,带来直接的经济增长效应。因此货币数量方程式应该重写:MV=PY(M),且Y’(M)>0。这样在经过技术处理后,货币变动与物价变动的关系就变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