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洞见
在转型时代的中国,洞察,见解。新鲜独到,犀利理性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洞见

亲手把儿子从磨蹭拖拉变成积极主动:父母掌握这3个“杀手锏”,孩子一天比一天勤快

洞见  · 公众号  · 美文  · 2025-05-11 20:2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02


眼看着儿子的厌学症状一天比一天严重,我开始上网搜索孩子磨蹭、厌学的教育知识,了解孩子的心理,同时看了不少教育专家的视频和直播课。


我终于逐渐明白了孩子磨蹭、厌学的真相—— 孩子有严重的“心理内耗”!


“心理内耗”严重的孩子,不可能积极主动,充满学习动力。相反,他们会在拖拉磨蹭的常态里,一步步走向厌学。


孩子的心理内耗,是怎么来的?因为他们的自我评价太低了,内在攻击过多。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与生俱来的特质,和自身的成长节奏。


但很多家长期待过高,希望孩子学什么都又快又好,做事也积极高效,犯过的错,纠正后就立刻改正。


这是父母望子成龙的美好期望,但却不符合人性,和孩子的成长规律。


因此,孩子做不到、做的慢,才是常态。


比如,喊他去学习,没有马上去做;吃饭太慢;要出门了,还在整理东西,等等。


父母的急躁心情,和随之而来的指责、评价,就开始给孩子上“紧箍咒”了:“你就是磨蹭、做什么都慢,你这孩子真费劲......”


学习中也是如此。


当孩子最初某次考试成绩不理想,认字不过关,不会做题时,家长的定义就开始了。


一边给出差评,一边要求孩子努力。


父母的评价,给孩子贴上了各种负面的标签。


长此以往,孩子会将这些“定论”,内化到自己的潜意识中,认定自己就是父母说的那样,磨蹭,拖延,做什么都做不好:


当明知道该写作业了,却只想拖延时,他们会告诉自己:我就是这样拖延的人。


遇到难的内容想逃避时,解释就是:我就是没出息,没毅力。


然后,继续在这样的恶性循环里,心理内耗。


一直磨蹭、缺乏学习动力的孩子,看似懒散,消极,不上进。


实际上,是内心深信不疑的负面评价,束缚住了他们。


当孩子的精力都消耗在这种自我否定中,他就很难进入到学习的状态。


心力不足,连改掉问题的能量都不够,更别说充满动力、认真努力了。


想想确实如此。


这些年,我一面对儿子,就习惯性的拔高音量,缺乏耐性。


我希望儿子能在我的纠正和提醒里,改掉一切坏习惯,做的又快又好,变得积极自律。


加上我陪伴学习时,看不惯他的墨迹和笨劲儿,经常说着说着,就大发脾气,对他一顿吼。


这都让儿子被我的负面评价,重复催眠。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意识到,想要让孩子改掉拖拉磨蹭,消极厌学等问题,就要减少孩子的心理内耗。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把全部的“能量”用在变好上。



03


1. 要清晰认知孩子目前的能力,保持耐心,温和提醒,给孩子轻松的家庭氛围。


每个孩子刚出生时,父母都极尽温柔,付出再多也心甘情愿。


但随着孩子年龄增加,需要管教时,尤其是孩子上学后,家长们的好脾气很容易消失殆尽,丧失耐心。


确实,面对问题层出不穷,屡教不改的孩子,家长想压住火气,真的很难。


但换个角度思考,学习、成长的过程中,犯错才是正常的。


我们之所以看待孩子,有那么多的急躁、气愤,是因为我们已经过了那个阶段,忘了当时笨拙的自己。


想想看,自己小时候,一旦做错事,或者没考好,有多么害怕家长的责骂?


如果父母能充满耐心,温和提醒、鼓励自己,我们又会多么感激,发誓一定不让他们失望?


孩子没有当过大人,但我们曾经做过孩子。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