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广电时评
《广电时评》杂志官方公众号,权威声音、专业评论、行业风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广电时评

雪落热血滚烫,《归队》里的“信仰”在中俄学生对唱中具象化了

广电时评  · 公众号  · 时评  · 2025-05-12 22:32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介绍了电视剧《归队》的主题曲《归来》的发布和演唱情况。首先,周深演唱的版本引发共鸣。接着,中俄学生对唱版本推出,跨越国家、语言和时空的信仰再次诠释这首歌曲。歌曲以“爱与和平之声”为主题,是北京语言大学中外文明交流的新诠释。两位演唱者李禹墨和尼奇塔分别介绍了他们的背景和对这首歌曲的理解。为了演唱好这首歌曲,他们深入了解历史背景。同时,学校也推出了一系列相关活动,让师生更全面地了解这段历史。《归来》不仅是对抗联将士的致敬,也是对战争与和平、牺牲与希望等永恒命题的深刻思考。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主题曲发布

《归来》作为电视剧《归队》的主题曲,先后有周深演唱的版本和中俄学生对唱版本。

关键观点2: 歌曲意义

《归来》不仅是对抗联将士的致敬,更是对战争与和平、牺牲与希望等永恒命题的深刻思考,作为北京语言大学中外文明交流的新诠释。

关键观点3: 两位演唱者介绍

李禹墨和尼奇塔分别作为中俄学生代表演唱了这首歌曲。他们为了演唱好这首歌曲,深入了解历史背景,并分享了他们对这首歌曲的理解和感受。

关键观点4: 学校活动

结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重要时间节点,北京语言大学推出了一系列相关活动,让师生更全面地了解这段历史。

关键观点5: 电视剧背景

《归队》是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指导下的重点作品,以东北抗联的真实历史轨迹为背景,通过普通抗联战士的视角展现东北抗联精神。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成为新时代国际人文交流 的新注解。


北京语言大学校长段鹏


《归来》由舒望作词,李冉作曲及制作,贺翔基俄文作词,王立业俄文翻译,中国爱乐乐团演奏。两种语言在同一首歌中和鸣,将反抗法西斯暴行、解救民族危亡,联手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革命情谊与和平愿景传递给观众。



为了让俄语歌词能原汁原味地呈现美感,北京语言大学邀请了王立业教授进行《归来》的歌词俄文翻译。深耕俄罗斯诗歌翻译数十年,演唱多首中俄歌曲的王立业教授综合考量中文意境、俄语语法、俄语歌曲韵律等,在五一劳动节连夜完成了翻译工作,并邀请俄罗斯著名诗人A.费里莫诺夫对《归来》的俄文歌词进行了仔细校对。


看到歌词后,尼奇塔说, “歌词让我既‘看到’了士兵从前线回到自己的国家,见到了家人的画面,也让我看到中国和俄罗斯士兵的英雄气概和勇气”。


十八九岁的年轻人


左:北京语言大学音乐学(国际音乐传播与教育)专业学生李禹墨

右:北京语言大学应用中文学院俄罗斯留学生尼奇塔(NIKITA)


尼奇塔今年 19 岁,高中毕业后,怀揣学习中文的热情,来到北京语言大学应用中文学院学习中文,“我喜欢中文,因为它的音色和文字十分美丽。特别是象形文字,每个象形文字背后都隐藏着一 个故事”。 采访中,尼奇塔不止一次地说:“我热爱中国,我喜欢中国的生活,在北京语言大学的学习让我更加深入的了解了中国的文化。” 而此次 录制中俄学生对唱版《归来》,对于尼奇塔而言,是一次难得的了解中国人民、中国历史的机会。




另一名演唱者李禹墨今年 18 岁,大一,是北语大一学生。进入大学前,李禹墨就曾参加不少大型活动,比如,曾作为合唱成员参与过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联欢活动,以及中国合唱大会暨 2023 全国青少年合唱展演 (获得银奖) 。喜爱音乐的她在考上大学后,便将音乐作为向外国同学和友人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方式。


她主修的音乐学 (国际音乐传播与教育) 专业,主要培养学生的外国语交流能力、音乐专业能力与跨文化传播能力。 2024 年世界中文大会期间,她在学校展位上向国外交流者展示中华民族传统乐器,“外国友人会上手尝试,并简单地了解相关原理。在交流过程中,我们对外传播了本国音乐的内涵与底蕴,而他们也收获了许多新奇的体验,这是一种传播中华民族传统音乐,促进对外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


对于这两名年轻人而言,唱好《归来》在于音律,更在于情感,在于读懂每一句歌词背后的烽火硝烟与和平祈盼。


“真正了解这段历史再去唱这首歌”


为了更好地演唱这首歌曲,两名大学生最先做的就是拉近与这段历史的距离。


80 年前,中俄两国作为二战亚洲和欧洲两个主战场,为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挽救各自民族危亡和人类前途命运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作出了重大历史贡献。据片方介绍,《归队》中也对中俄两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用鲜血和生命凝结的深厚友谊进行了再现。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