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在中国内地,为数不少的上市公司用从股东募集来的资金购买理财产品。此举的本意是企业可以把暂时闲置的资金有效利用起来,我们似乎应该为上市公司资金管理意识的提高点赞。然而,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往往给人一种不务正业之感。上市前在招股说明书中信誓旦旦说好的那些“美好蓝图”去哪儿了?如果购买理财产品,股东不可以自己购买吗?还要通过上市公司这个中间商让它来“赚差价”?
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这一独特现象却为我们从新的视角观察和评价中国资本市场运行效率提供了契机。
首先,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愈演愈烈的态势成为了解中国未来经济走势独特的指示器。
应该说,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并不是最近才发生的事。从2011年开始,购买理财产品这一本不该出现在上市公司行为手册中的字眼却频繁地与上市公司联系在一起。而上市公司之所以选择购买理财产品,一方面是由于经济处于下行期,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陡然增加,致使原来拟上马的项目不得不暂时搁置,甚至永久取消;另一方面则与制造行业面临产能过剩,竞争加剧使得制造业项目投资回报水平越来越低,一些项目回报水平甚至低于购买理财产品。因而购买理财产品自然成为上市公司面对项目选择困难的理性选择。我们观察到,从2011年到2017年,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无论在参与企业数量还是购买规模都呈直线增长趋势(参见图1)。
图1揭示的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发展趋势表明,近年来这一现象不仅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而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我们以2017年为例。在2017年全年约有1186家上市公司购买价值高达1.27万亿元理财产品。购买理财产品的上市公司数量占到当年全部上市公司的34%。在三家上市公司中就有一家公司购买了理财产品。而在出现明显矛头的2013年,仅有12%的上市公司购买了理财产品。截至2018年3月31日,我们观察发现,已有856家上市公司公告购买理财产品,购买理财商品数量达到4357只,合计购买金额高达3394.9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