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也不是浅水湾
而是全港十八区最贫穷的深水埗
在那里,有些人,每晚都睡在“棺材”里。
据了解,之所以会衍生“棺材房,因为”当横向空间已经无法再被利用时,房东们便把目光投向了纵向空间,于是棺材房应运而生。
然而,于有些租客来说,棺材房已是“最好”的选择,至少没流落街头。
因为,这里每尺(0.09平方米)的最高租金可达300港元,计算下来,每平方米相当于2800余人民币。
竟有,20万居民栖息在此。他们的职业、生存情况可能各不相同,但唯一相通的是,大家都负担不起一个可以站立的房间,只能过着「弯腰屈膝」的日子。
更令人震惊的是,20万人中儿童占了4万人。
成人尚且可以承受“无光”照耀的日子,孩子却得在这暗黑环境中学习成长,实在让人心痛。
棺材房中,最严重的安全隐患就是火灾。高度密集加密封。
可每当我们提到“香港”,脑海里浮现的都是繁华、购物天堂、快节奏诸如此类的“赞美”。
殊不知,在这浮华的背后,包含着20万人的绝望。巨大的贫富差距,是城市的悲哀,也是无奈……
难怪,有人自嘲,还没死,就已经躺在了四块棺材木板中。
(关键连腿脚都没办法伸直…)
并且,最小的“棺材房”面积不过1.4㎡,一般都控制在4㎡内,仅够一人卧躺,租金为1600—3200/月。
最难以“忍受”的是,一个卫生间,24位住户共用,环境可想而知,恶臭无比……
Benny Lam / 摄
如果说,住“棺材房”已是极限,而“笼屋”则被批“无尊严”可言。
其实,香港笼屋最早出现在1950年代,是用作外来劳工的临时住宿。
而何为「笼屋」,就是一张张被铁丝网包围的床位,大多存于深水埗的危楼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