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国家人文历史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原名《文史参考》,“真相、趣味、良知”,为学术界搭建话语平台,为新锐者提供思想阵地,为文史爱好者营造精神家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国家人文历史

90多年前,美国总统胡佛的“关税战”是如何把世界经济搞崩的?

国家人文历史  · 公众号  · 历史  · 2025-04-23 18:12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此后的十几年里,斯坦福大学地质学专业毕业的胡佛,表面上看是以矿业工程师的身份奔波于世界各地,但他每次抵达的地点和时间却总是那么恰到好处。1897年,胡佛在澳大利亚西部开采金矿,次年美西战争爆发,澳大利亚国内随即出现了大量亲美的言论,美国也由此借助着菲律宾的殖民地,加深了与澳大利亚的经贸往来。


1899年,胡佛来到了中国天津,并迅速掌握了汉语。次年,“八国联军”大举侵华,而胡佛则凭借着其所掌握的中国地理、矿藏等知识,引导了美国军队在天津、北京等地的行动。


讽刺的是,尽管胡佛在其自传中只是不断吐槽着自己在世界各地所要面对的恶劣工作环境和素质低下的当地工人,但其的财富和社会地位却是在潜移默化中以几何倍数增长着。


到1914年,胡佛名下资产已达数十万美元,他本人也成了哥伦比亚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客座教授,其讲义《采矿原理》甚至成为美国大学的通用教科书之一。而也是在1914年胡佛第一次开始从事政治活动——他以美国旅欧侨民委员会主席的身份,开始协助美国从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欧洲大陆撤侨并向继续滞留在欧洲的美国人提供生活救济。不久之后,胡佛又成立了“比利时救济委员会” ( Commission for Relief in Belgium,缩写为CRB) ,向比利时、法国北部等交战地区提供粮食援助。


胡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的这些表现,表面上看似乎是秉承着人道主义,但随着1917年美国的正式参战,所有的暗中谋划才最终浮出了水面。因为被时任总统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任命为“食品管理局局长”的胡佛,积累了近三年向欧洲运送粮食的经验,可以拍着胸脯说一句:“没有人比我更懂大西洋粮食航线和欧洲西部的港口。”


战后,胡佛继续代表美国在“巴黎和会”下辖“最高经济顾问委员会”和“美国救济管理局”中任职,并向德国乃至苏联运送粮食。德国虽然是战败国,但终究是众多德裔美国人的故乡,因此胡佛向其运送粮食的举动,并没有招来什么反对意见,但胡佛向苏联提供救济的举措,遭到了共和党议员的群起围攻。


胡佛当然不能公开表示这些救济粮对美国而言不过是生产冗余,与其“谷贱伤农”,不如拿去“市义”。他只能含糊其辞地表示:


“两千万人在挨饿。不管他们是什么政治,他们总得吃饭!”


此言一出,胡佛在美国民众心中顿时套上了一层“圣子”的光环,甚至连威尔逊都有意“传位”于他。但就在这个历史的十字路口,胡佛做出了一个非常不明智的选择。


共和党的“铁桶江山”和胡佛的错误选择


谈及美国的政治格局,共和、民主两党分庭抗礼似乎是许多人的共识。但其实在南北战争后,代表北方工业资本的共和党曾对代表南方种植园主利益的民主党长期保持着压制状态。自1860年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至1920年美国总统选举前夜,共和党在14任总统选举中占据了10席,民主党仅占4席。


因此在胡佛看来,尽管威尔逊总统对其有知遇、提携之恩,但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特别是威尔逊主张建立的“国际联盟”却将美国排除在外,民主党此时颓势已显。自己与其拿着锦绣前程给威尔逊“陪葬”,不如带着在战争中积累的人望和财富及时改换门庭。

这次试水中,胡佛虽然最终未能通过共和党的党内初选,却依仗美国政党政治中传统的“分肥机制”,在哈定的内阁中谋求到了商务部长的职务。而民主党此时的未来之星,富兰克林·罗斯福却在次年因突发脊髓灰质炎而下半身永久瘫痪,进而不得不退至幕后。然而,两人后来的人生经历则都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任美国商务部长期间,胡佛以“居者有其屋 (Own Your Own Home) ”为口号,大力推动美国的房地产发展,并推动美国国会出台了“模范统一车辆法”和“模范城市交通条例”,为美国汽车工业发展大开绿灯。这些成就也令其在美国国内声名鹊起,一度被誉为“美国历史最好的商务部长”。而这些赞誉也成为胡佛角逐美国总统的重要政治资本。


尽管共和党内的很多政治派系并不看好胡佛,但长期以来的媒体曝光还是令胡佛在1928年的大选中无往不利。可惜,他的好运气似乎随着其顺利入主白宫而化为了乌有。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