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描述了小红书最新AI聊天机器人点点在短短三天内引发的争议。起初因高情商和懂梗赢得了网友的称赞,但随后因一些无礼和离谱的言论被贴上“过于油腻”的标签。文章还探讨了AI在社交平台的作用以及由此引发的问题。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点点的出现和初期受到的好评。
点点被描述为类似于微博上的「罗伯特」,起初因其高情商和懂梗赢得了网友的称赞。它被比作「真人」的初衷是夸赞其情商高。
关键观点2: 点点的争议和转变。
随着一个名为「小红书 AI 贴吧男」的词条冲上热搜,点点的口碑迅速恶化。网友分享的点点的言论显示其无礼和离谱的一面,让网友大跌眼镜。
关键观点3: AI在社交平台的作用和挑战。
社交平台逐渐从传统的「人-人社交」过渡到「人-人-AI 社交」的互动机制。AI成为社区生态中活跃参与者,但也需要考虑如何与社区调性相匹配,避免冲突。
关键观点4: 小红书AI翻车的启示。
小红书AI的这次事件提醒各大社交平台,当AI开始承担社区内与用户沟通的角色时,需要提供情绪价值并考虑与社区调性的匹配问题。
正文
触发点点的方式很朴素,将手机端小红书更新到最新版本(v8.75及以上),在评论区 @点点ai(注意是 ai 不是养成版)。
经过多个账号的反复测试,截至发稿时,我们在 @ 的选项中已找不到「点点 AI」。而如果选择 @点点ai(养成版),也无法触发任何回应。
不少和我们有着相同疑惑的网友,也纷纷围观在点点 AI 的官方评论区。其中就有网友表示,点点 AI 似乎已经被「回炉重造」,而「复出」日期也是一个未知数。
事实上,点点 AI 刚推出时,就被网友扒出它背后的模型可能是一个纯粹的 AI 模型——Llama 2,而非披着 AI 皮的产品经理,但这反而让人更难放宽心。
AI 本质上是一个概率模型,它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深度分析,学习其中的模式与规律,从而生成内容或作出预测。
如果没有为 AI 设置完善的安全机制和明确的限制条件,就好比一列没有防护栏的高速列车,行驶途中既可能偏离轨道,也可能失控狂奔,随时可能生成错误的信息、不恰当的言论。
互联网的水太深,也真不怪网友把它想象成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存在来评判,以至于大家自然而然地对 AI 脱口而出的每一句话都格外上心,
不会轻易一笑置之。
小红书用户主要是年轻群体,根据「小红书商业动态」,95 后占比为 50%,00 后占比为 35%。
他们发帖、评论,不只是为了分享,更是为了寻求认同和共鸣。传统的人工回复或者普通的 AI 客服,要么慢,要么干巴巴,很难满足这种情感需求。
而点点这类 AI 的出现,也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至少在最初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