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木兰溪是福建省重要河流之一,经过治理成为世界级水利工程。文章介绍了木兰溪的治理过程、技术运用、成效及意义。通过软体排技术、裁弯取直、全民共治、综合治理等措施,木兰溪成功消除了水患,提高了防洪能力,改善了生态环境,成为城市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还介绍了木兰溪治理中的数字护航、生物多样性保护、水上巴士等创新举措,展现了福建在应对洪涝灾害、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智慧与实践。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木兰溪治理过程与成效
木兰溪通过软体排技术、裁弯取直等措施成功消除水患,提高了防洪能力,改善了生态环境。
关键观点2: 全民共治与数字护航
木兰溪治理中推行河湖长制,形成多元的管护体系,同时依托大数据平台实施数字木兰溪项目,实现实时智能感知。
关键观点3: 综合治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木兰溪治理过程中注重生物多样性保护,通过实施河道清淤、植被恢复、湿地保护等工程,改善生态环境。
关键观点4: 创新举措与全球贡献
木兰溪治理中的创新举措如“水上巴士”、蓝碳增汇替代性修复等,为全球类似流域的生态保护提供生动案例,展现了福建在应对洪涝灾害、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智慧与实践,为全球城市生态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
正文
“木兰陂”
,虽然它在规划、建筑、结构等方面达到了同时代的高峰,但并未完全消除木兰溪水患。
要在木兰溪下游建设一道能抗御30年一遇洪水的堤防,并非易事。这里
处于沿海淤泥地质带,再加上弯多水急、冲刷剧烈,
传统的筑堤工艺容易诱发安全隐患。为了找到更合适的技术,中国权威水利专家建立了“软基河道筑堤”和“河床抗冲刷”物理模型,最终找到了
“软体排”技术
,以“衬衣+铠甲”双层防护结构,起到防冲护底的作用。
2011年,随着木兰溪两岸防洪堤实现闭合、洪水归槽,木兰溪下游的防洪能力从不足两年一遇
提升到50年一遇
。“软体排”技术在木兰溪治理中的成功应用,为世界贡献了水利范本,也为解决冲积平原软基地带建造防洪堤这一世界性难题提供经验参考。
木兰溪下游天然河道蜿蜒曲折,弯道多达22个,行洪不畅,洪水极易在两岸形成漫溢,带来灾害。据1952年至1990年近40年的资料统计,木兰溪平均每10年发生一次大洪水,每4年发生一次中洪水,小灾几乎年年都有。
在
木兰溪现代化治理中,水利部门采用了
“裁弯取直”
的地形改造方案,将
原本16公里的行洪河道缩短近半。同时,为了将
“裁弯取直”对原生态环境的影响减到最小,莆田坚持“改道不改水”,
最大限度地保留原始河道,并
建成
水域面积超700亩
的生态景观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