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何泽慧 图源网络
1936年,何泽慧毕业后,在得到原籍山西省的三千大洋公费资助后,她远赴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学校学习弹道学,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因为日本人欺负我们,我想回来打日本"。
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学校技术物理系的系主任曾经在南京军工署当过顾问。于是,到了德国后,何泽慧径直找到技术物理系的这位系主任,要求学习弹道专业,然而当时该校的技术物理系与德国的军事工业有着密切的关系,保密程度很高,一般不会接受外国人在那里学习。对于一位坚持要学习军工的女性,系主任更是觉得不可思议。可经过一番辩论后,系主任终于被何泽慧的爱国情怀和刚毅执着打动,破例接收了这位来自遥远东方的外国女学生,何泽慧也是弹道专业第一个收的女性。
聪慧好学的何泽慧没有让老师失望,三年后,25岁的她以题为《一种新的测量子弹飞行速度的方法》的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
二战的战火正酣,在德国求学的何泽慧沉得住气,也耐得住寂寞。1940年她进入柏林西门子工厂实验室参加研究工作,1943年她又到德国海德堡威廉皇家学院核物理研究所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1945年,她在导师指导下,从云室中发现了正电子和负电子间几乎全部能量交换的弹性碰撞现象,被1946年英国《自然》杂志称之为"科学珍品"。也正是在这段特殊时期,她收获了宝贵的爱情。
从1943年起,她开始与在巴黎留学的清华同学钱三强通信。钱三强先生长何泽慧一岁,是一代国学大师钱玄同的次子,天性聪敏,勤奋好学。受家风影响,钱三强从小博览群书,兴趣广泛,待人接物彬彬有礼。在清华大学读书时,他与何泽慧就被物理系的同学称为"郎才女貌、天生一对"。毕业后,何泽慧赴德国留学,钱三强则被物理学家、北平物理研究所所长严济慈选中,考到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
二战爆发后德国与外界的交流被禁止,他们一直无法取得联系,直到1943年,德国与法国之间才可以通信。于是何泽慧给七年未见的钱三强写了一封信。
但因为是战时,写信都有着极为严苛的要求:信件不能封口、每封信只能写25个单词,有限定的国家,等等。信的大意是:问钱三强是否还在巴黎,如可能,代她向家中的父母写信报平安。
何泽慧与钱三强这段美好的姻缘就是从这封短信开始的,两位年轻人的通信也越来越频繁。一封信表达的内容太少,那就多写几封。硝烟中,两个工科生把这种古典的浪漫演绎到极致。对于钱三强和何泽慧来说,就靠着一封又一封25字的信,两个人慢慢萌生出了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