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另外,施一公实验室还报道了人类剪接体的原子分辨率结构。结合德国马普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的Reinhard Lührmann博士和英国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
Kiyoshi Nagai博士
等科学家的贡献,“施一公实验室的结构推动人们对剪接过程的机理理解,为治疗剪接体相关的人类疾病提供了结构框架”,骆利群博士最后说。
施一公不仅在剪接体结构、膜蛋白结构与功能等领域做出一流工作,同时也吸引大批优秀人才回国,为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甚至国内生命科学领域的快速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其带领的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团队,做出了世界一流的科研工作,结构生物学也成为当下中国引领世界的、为数不多的基础科学领域之一。
施一公曾获得多个重要奖项和荣誉,2013年,施一公获爱明诺夫奖,2016年,获“影响世界华人大奖”。2013年,施一公先后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以及中国科学院院士。
物质科学奖 | 潘建伟
►
潘建伟
潘建伟,1970年3月生于中国浙江,199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1995年获该校理论物理硕士学位,1999年获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实验物理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
获奖理由:
奖励他在量子光学技术方面的创造性贡献,使基于量子密钥分发的安全通信成为现实可能。
自1997年参与完成国际上首个量子隐形传态的实验,实现了基本粒子单一自由度的传输,过去的整整20年,潘建伟这个名字和量子光学研究再也没有分开过。
“建伟教授和他的合作者1997年最早开始从事量子态的隐形传输,这实际上是拉开了量子通信(研究)的一个序幕。回国以后他带领团队,不光是从量子通信,很快又扩展到了量子计算等等方面,所以把国家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这十几年,从追随者很快的变成了一个引领者,这方面建伟和他的团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两年前,北京大学物理学教授谢心澄曾这样评价潘建伟
。
“潘建伟和他领导的研究团队发展了一系列量子光学方面的创新技术,包括高全同性单光子源、超高亮度多光子纠缠源、独立光子间的量子干涉、线性光学量子逻辑操作等,利用基于光纤和可信中继的量子密钥分发实现城域和城际范围的安全量子通信,利用基于卫星和自由空间平台的量子密钥分发实现洲际尺度的实用化的量子通信。这些发展最终将带来一个连接中国和世界各个角落的实用量子网络。”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丁洪在现场说。
潘建伟团队首先于2009年在合肥、2012年在济南使用光纤实现了城市量子通信网络。在2016年,他们使用光纤在北京和上海间建设了世界上最长
(超过2000公里)
的量子链路,并通过十几个可信中继站来克服脆弱量子信号的衰减。为了克服由于不完美的单光子源和探测器导致的安全漏洞,潘建伟团队发展了诱骗态量子密钥分发和基于独立光子干涉的测量设备无关量子密钥分发,使得量子通信的现实应用成为可能。该团队还率先发展了包括纠缠交换和纠缠纯化、量子存储和相位稳定方法在内的量子中继技术,来最终取代这些可信中继。潘建伟发展的多光子干涉在这些技术中再次发挥关键作用。
2016年8月,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升空。2017年,潘建伟团队成功实现了世界上第一个卫星与地面之间的双向量子链路,使得星地间的量子密钥分发可以超过千公里,成码率超过1kbps。这是一个在极端条件下
(大气湍流、强震动、强温差、宇宙射线等)
首次达到的高精度量子光学操控实验。
潘建伟曾获杰出科学家奖、中国青年科学家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奥地利科学院Erich Schmid奖、欧洲物理学会菲涅尔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奖励。
关于潘建伟及其团队工作的部分介绍:
潘建伟最新工作:量子通信技术实用化
卫星
上天,量子落地:中国终于领先量子太空实验
“潘之队”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 许晨阳
►
许晨阳
许晨阳,1981年出生于重庆,2003年获北京大学数学系本科毕业,2008年获普林斯顿大学数学博士,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做博士后研究。现为北京大学国际数学中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