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盘古智库
盘古智库的官方账号,天地人和、经世致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盘古智库

【观点】毛四维:关于洞朗对峙的两种观点

盘古智库  · 公众号  ·  · 2017-07-30 18:34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目前印中洞朗对峙的根源是什么?是由历史原因推动的吗?


马克斯韦尔:

印度共和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相互面对绵延数千公里、尚未确定、争议深刻的边界,在某些地方上的小争议就会轻易演化成激烈的国家对抗。而且,1962年边境战争的记忆,即中国戏剧性大胜和印度蒙羞惨败,在双方许多人的头脑中仍挥之不去,因此,担心一场小摩擦会点燃另一次战争不无道理。


洞朗对峙的根源当然是历史性的,存在于两国政府对解决边界问题的不同的、对立的方针之中。印中边界问题是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期间浮出水面并清晰起来的,当时,架构中印关系的两位主角,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和周恩来都参加了这次会议。首先来看周在万隆对这个问题所做的政策表态:


“我们同有些国家的一部分边界尚未划定。我们准备同邻邦确定这些边界,但在此之前我们同意维持现状,对于未确定的边界承认它尚未确定。我们约束我们的政府和人民不超越边界一步,如果发生这类事情,我们愿意指出我们的错误并立即退回国境。至于我们如何同邻国来确定边界,那只能用和平方法,不允许有别的方法。我们决不改变这一方针。”


但在1950年11月,也就是在周做出其政策宣示的五年之前,尼赫鲁宣布了印度的与之完全相反的方针。在议会经事先安排的提问时,就印度与西藏的边界走向问题,尼赫鲁总理回答道:“从不丹往东的边界已经由麦克马洪线明确划定,这是由1914年的西姆拉条约所确定的。”有的议员指出,中国的官方地图不顾麦克马洪线,显示印度的东北边境行政特区是中国的一部分,尼赫鲁说,他们“在过去三十年”一直是这样做的。尼赫鲁对两国地图上的差别不当回事,说“我们的地图显示麦克马洪线是我们的边界,那就是我们的边界,无论(中国)有地图或没地图。事实没有改变,我们坚持这一边界,不允许任何人越过我们的边界。”


后来的事件和调查显示,印度的“麦克马洪线”边界主张只是建立在“推进政策”基础之上的,在英印统治的最后十年里,这一政策使得英印的东北边疆向前推进了大约70英里,而英国高级官员卡罗爵士(Sir Olaf Caroe)则在伦敦通过外交造伪为这一侵略行径提供了假造的合法性。很有可能,在尼赫鲁1947年出任印度总理之后不久,卡罗爵士本人就向其通报过事情的原委。中国政府只是在数年后,当其获得了存放在拉萨布达拉宫的外交档案后,才明了真相。但这并没有影响他们的基本政策,即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的边界现状,只是要求通过国际承认的划界程序使其正式划定,然后在地面上进行联合勘界。然而,新德里却非理性地坚持,印度的历史遗产可以使其现代国家拥有单方面与其邻国确定边界的权利,而洞朗对抗就是这一非理性政策的酸果。到目前为止,尼赫鲁的众多继承者中,没有一个有胆量否定或修正尼赫鲁的基本立场,即完全拒绝中方提议通过谈判解决边界问题。而北京的这一政策是一贯的,现已与14个邻国中的12个签订了边界条约,只剩下印度及其卫星国不丹。


康特:


在我看来,中国对洞朗的入侵以及随后的对峙,是一个大模式中的一个部分。中国正以强硬的、秀肌肉的方式企图实现其领土主张,而这些主张有些是有争议的,有些是臆想的。最好的例证就是南中国海,他们声称的“九段线”不为其他国家所承认,去年国际法庭也予以拒绝。但是,中国填海制造人工岛,并在上面建立军事设施,在地面上,这里应是在水面上,改变现状。其他国家事实上正在适应这种改变了的现实。中国人在南中国海设法创造一种新常态。


在他们与不丹接壤的地区,也有一个模式,中国巡逻队和中国牧民入侵不丹宣称是他们的领土,并修建小道和公路。在洞朗地区,过去几年发生过多次入侵。但这次,中国开始从离我们哨所很近的多卡拉(Doka La)修建汽车道,方向指向不丹王国军队在Zompelri的营地。这是严重改变地面现状的举措。不丹指出,在此修路直接违反了中不两国在1988年和1998年签订的协定,那些协定要求中方维持边境现状。


对印度而言,这不仅是中国侵入不丹领土并企图建一条公路,这还意味着中方试图单方面改变三国交界点。中国承诺过,三国交界点将有待相关国家协商确定,在这里,是印度、不丹和中国。对这一点,2012年中印双方有过书面协议。


同样重要的是,如果中国军队的存在延伸到Jampheri山脊,对我们来说,尤其考虑到西里古里走廊及其脆弱性,将有非常严重的安全后果。我怀疑(鉴于中国制度的不透明性,我们只能猜测其动机),中国人不认为不丹有能力抵制中方修路,他们以为,不丹会抗议一番,然后默认事实,因为不丹没有其他选择。很可能中国人没想到印度会介入,阻止中国筑路部队向前推进。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