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每日人物
每天最精彩最生动的原创人物报道都在这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每日人物

AI天才创业者的知乎朋友圈

每日人物  · 公众号  · 人物  · 2025-05-25 09:11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主要描述了AI行业的发展现状,特别是年轻创业者在AI领域的机会和挑战。通过季宇、夕小瑶等创业者的经历,展示了AI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变革,年轻人正在成为这个领域的重要力量。同时,通过AI技术的发展,行业壁垒正在被打破,新的机遇正在出现。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AI行业的发展现状

AI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变革,新的技术和产品不断涌现,行业格局正在重塑。特别是芯片领域,出现了很多有潜力的创业公司和创业者。

关键观点2: 年轻创业者在AI领域的机会

年轻人成为AI领域的重要力量,他们拥有创造力、想象力和技术优势,正在通过创业推动AI行业的发展。知乎平台成为他们展示成果、分享经验、寻找同伴的重要渠道。

关键观点3: AI领域创业者的挑战

年轻创业者在AI领域面临很多挑战,包括融资、团队建设、市场竞争等。他们需要不断学习和进步,保持创新精神,才能在这个快速发展的领域立足。

关键观点4: AI技术的普及和普惠

随着AI技术的发展,行业壁垒正在被打破,新的机遇正在出现。创业者们正在努力推动AI技术的普及和普惠,让更多人受益于AI技术。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在创立北京行云集成电路有限公司 (下文简称行云) 之前,季宇从来没有踏足过创业圈,就连走上计算机这条路,也是中途转的方向。高中时,季宇最喜欢的学科其实是物理,那时他物理成绩很好,有非常惊人的“物理直觉”。但真到清华学了物理,他才知道“人和人的差距比人和狗的还大”,一直引以为傲的直觉慢慢消失了,他因此选择转去计算机系,这是他的另一个兴趣方向。


在清华,大家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有人专注学术,季宇的本科同学里,不少人至今还在做物理研究。他也认识一些一直有创业意愿的校友,在学校期间就“一直在折腾、一直在尝试”。


相比起来,生活里的季宇显得有点没定性。他爱好很多,初中时喜欢打篮球,被高中舍友“虐”了几次,发现自己原来没天赋,又转去打羽毛球。打了几年,被清华校队的本科舍友狠狠“虐”了几回,他对羽毛球也失去了兴趣。后来,季宇又爱上了骑山地车,初生牛犊不怕虎,什么坡都敢下,直到摔了一回,车也不骑了。他三分钟热度过去,但那些喜欢打羽毛球、打篮球、骑车的好朋友,爱好这么多年都没有变过。


季宇要做自己最擅长、也最有天分的事情——在任何一个行业的头部位置,决定人们高度的往往不是努力,而是天赋。在30岁这一年,季宇终于确认了自己的人生方向。面对投资人,季宇更愿意抛开所有标签,交流时直奔主题,讲自己制造芯片的思路,讲自己对行业的理解和洞察,这是他最擅长、也最确定的东西。


而下了决心之后,季宇展现出极强的韧劲和耐力。创业之初,光是让外界相信他可以,季宇就花了一年时间。2023年6月辞职,直到2024年5月,季宇才得到足够的钱,组建团队,在中关村的一家小办公室,正式开启了这场打造国产芯片的长跑。


季宇在自己公司新搬迁的办公室。 图 / 讲述者提供



另一个名字

履历被隐藏,只有一个标签,反而被季宇亮了出来,那就是知乎答主。从2016年开始,季宇开始以“mackler”这个ID,在知乎上回答芯片、AI、类脑计算等多个硬核领域的问题,很快成为行业里有名的大神级人物,也成为知乎芯片 (集成电路) 话题优秀答主、2024年度新知答主。


季宇也没想到,有一天,“mackler”这个名字会比他的真名还好用——行云的联合创始人余洪敏,就是靠它拉来的。余洪敏是季宇曾经在华为海思的同事,也是海思车载昇腾等多款芯片的研发负责人,资历深厚。两个人很早就认识,但说不上熟,直到季宇决心辞职创业,才找到余洪敏,想邀请他加入。


聊想法那天,季宇洋洋洒洒说了一大堆,聊到最后,他也不知道该说点啥了,干脆告诉余洪敏,自己还有很多想法,都写在了知乎上,可以多看一看再决定要不要加入。余洪敏这才把季宇和“mackler”这个名字挂上钩,他火速给出一个颇具戏剧性的回答:“mackler?那剩下的不用聊了,我们就一起干吧!”


季宇痛失网名,但收获了一个志同道合的联合创始人。某种程度上,这也符合季宇对于芯片行业的理解,那些光环和标签是没用的,更有吸引力的,是专业能力和具有价值的洞见。


季宇在知乎上的高赞回答。 图 / 知乎


这是季宇意料之外的收获。不同于现实世界里温和、好脾气的模样,在知乎上回答问题时,季宇显得激进很多。多年来,他基本不写深入 出的科普,因为他觉得有很多人在做这件事,也能比他做得更好。他更想提供硬核的专业讨论和态度鲜明的观点,季宇形容,是“非常坚决地写出来”,永远不给出一碗水端平的缥缈答案。


越犀利的观点,就越容易被反对,但季宇不在乎被反驳,他不喜欢模棱两可,不喜欢在看似和气的氛围里,得不到思想的碰撞,那意味着无法互相学习,无法直面真实的问题。只输出观点还不够,他还会挨个分析同行们提出的方法,每个都严苛批评,几乎把所有的解法都批得“一文不值”,到最后,给出一个自己觉得有效的解法,再在评论里和从业者们一同“辩经”。他相信理越辩越明。


当然,话说得太绝对,会不可避免地带来“打脸”时刻。早些时候,在讨论AI方向时,季宇其实是旗帜鲜明反对大模型的那个人,他觉得这种方式来得太粗暴。没想到,不过几年时间,ChatGPT和DeepSeek等大模型爆发式出现,成了行业的主流方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