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上海书评
纽约有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伦敦有London Review of Books,上海怎能没有Shanghai Review of Books?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上海书评

王一楠评《墨梅》|咏花人的跨媒介言说

上海书评  · 公众号  · 读书  · 2025-04-14 12:39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作为一项最初以单一艺术家为核心设计的研究,《墨梅》呈现出了令人惊叹的深度与广度。其叙述的历史重心仅聚焦宋元两代,却完整展示了墨梅艺术从初诞到定型的全貌,揭示出梅花和墨梅在中国文化中富有的多重意蕴:既象征花朵般脆弱易逝的生命(如虚构的“梅妃”形象),又彰显枝干般坚韧的品格(作为“岁寒三友”之一);既可喻指青春易老的红颜,亦能比况高洁隐逸的诗人;既关联宫廷仕宦,又呼应野逸不羁;既是清廉官员的自我写照,亦是思念故旧的情感载体……毕嘉珍为墨梅所下的最低限度定义是以墨为媒介和以梅为题材的组合,但是,正是对“简单的媒介与图案”的超越标识出一种独特的绘画类型,“将墨梅同其他梅画以及其他水墨花卉画区分开来”,乃至到十四世纪,墨梅画在画论品评中已被视作跃出十三画科之列的独立艺术形式。

这部四十万言的皇皇巨著材料浩繁,作者以惊人的掌握能力将复杂的信息熔铸为清晰的演进脉络,唯有对史料与图像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方能紧跟其论述节奏。在导论部分,作者一口气提出了与本书有关的二十二个问题,这些问题均围绕“作为一种独特文人画题材的墨梅如何在历史中生成”的根本问题展开。正如作者所说:“墨梅的出现不只是对原先已存在的诗歌形象与思想的视觉化问题,墨梅的典型图像与题铭要素也不是存在于一个简单的、公式化的与视觉对等关系之中。这些艺术中的关系是复杂的,在因循守旧、在诗画不会被周围世界所左右的情况中,艺术不会前进。”以如此宏大的篇幅展开一个看似纤细轻巧的主题,恰恰折射出中国文化深厚的内在肌理。

全书共分为四部分,层层深入地论证了墨梅传统的确立如何与文人画的演进紧密交织。第一部分介绍梅花在自然界、文学、图像和通俗文化中的角色,以南朝咏物诗为起点,探讨了中国古代梅花的丰富美学意蕴;第二部分讨论了墨梅诞生在北宋的历史语境,涵盖早期的墨梅图文本、水墨花卉图的发展、文人画理论及实践的准备;第三部分以仲仁(1123年卒)和扬无咎(1097–1169)为中心,分析墨梅题材逐渐定型的早期过程,并触及院体风格与文人风格之角力;第四部分聚焦“蒙古统治下的墨梅”,着眼于元代墨梅图式与此前传统的断裂及现代墨梅传统的开启,这意味着自元代起,墨梅画派的理论和风格已基本定型,而王冕(卒于1359年)是这一时期关键的人物。

扬无咎《四梅花图》局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王冕《墨梅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毕嘉珍对墨梅文化根基的挖掘体现了其对传统美术史仅关注视觉材料的研究范式的突破,尤以第一部分最具代表性地彰显本书对跨媒介材料的运用方法与写作风格,确立了本书在琳琅满目的艺术主题写作中的不可磨灭的价值。诗歌、画论和民俗传说的多重奏鸣,共同勾勒了作为自我身份的隐喻、文化正统的表征和纯然纹饰的梅花意象,超越阶级和文化区隔的书写意识将文人画与宫廷画、民俗图案都收编于一个庞大的梅花传统。当然,文学的经典化仍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从梁朝宫廷的咏物对句,到林逋(967–1028)的隐居诗句,再到苏轼(1037–1101)流放诗中的关键书写,对梅花的人格化叙述奠定了文人阶层对这一植物母题的共识性认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机器学习研究会  ·  【学习】中国人工智能学会通讯2017年第一期
8 年前
大数据挖掘DT数据分析  ·  用Python统计新浪微博各种表情使用频率
7 年前
木棉说  ·  告诉你们一个杜绝熬夜的方法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