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到老年,最害怕的就是孤独和被遗忘,无人关心,一无是处。
有人关心,有人问候,才是老人们内心最真切的需求。
但在“时间银行”里,最常见的还是,低龄老人帮高龄老人。
詹宁辉今年62岁,她帮扶过的老人近百位,79岁的芮祥云便是其中之一。
芮祥云有一儿一女,长大后都分别离开了家,在外工作。
于是自从2010年丈夫去世后,芮祥云成了独居老人。
不仅常年与孤独为伴,还要忍受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折磨。
直到她遇到了詹宁辉,不仅给她送饭、陪她拿药、看医生。
有时候在外面犯低血糖,走不动路,只要一个电话,詹宁辉便会赶来载着她回家。
芮祥云的晚年有了依靠。
而对詹宁辉来说,自己现在身体健康,还有大把空余的时间。
对高龄老人的陪伴,既充实了当下的生活,也为自己储存起一份未来的免费服务时间。
何乐而不为。
这几年,“普通人要攒够多少钱,才能体面养老?”“存款100万不敢退休”的讨论,越演越烈。
不可否认,钱是衡量养老生活的一个重要指标。
然而当养老焦虑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压力,对普通打工人来说,“时间银行”无疑算得上一种投入最少、回报最高的养老方式。
这种以时间换时间,以服务换服务的模式,也给很多人带来新的思考。
想起之前在网上看到一段老人在孤独中离去的视频。
一位老人坐在监控下的门槛,也许是预感自己将要离世,她手托着腮发呆,随后掩面哭泣。
之后进到屋内,躺在炕上就再也没有起来了。
这个视频,给我很大的触动。
根据我国统计局最新数据,截至2023年末,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超2.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5.4%。
我们其实也已经置身于一个中度老龄化的世界。
然而,随着时代发展,传统的养老模式不再适用,无数现实告诉我们,大部分孝心抵不过现实。
多少子女,因为工作根本顾不上父母,在工作和现实之间,有心无力。
即便是和子女住在一起的老人,也有太多的苦不堪言。
再加上,作为父母,我们也不忍心在养老的问题上拖累子女太多。
在矛盾与纠结之中,越来越多人探索出了各式新潮的养老观念。
例如,前段时间很火的“寺庙养老”。
在福建资国寺里,有一家新奇的佛教养老院,最低200元就可以入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