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胶原蛋白的科研历史有接近30年了。
最早,实验室里的科研人员是从牛皮身上获得胶原蛋白组织,但是,科学家们很快发现,动物来源的胶原蛋白用在人体身上,容易携带未知的病毒,而且有排异反应。于是,人们尝试用重组技术来合成胶原蛋白。
2000年,范代娣和团队尝试用大肠杆菌发酵当“代工厂”进行表达,获得了成功。这是一个新的突破,克服了此前制备方法不稳定、表达量低的缺点,一旦能实现稳定的产出,重组胶原带的前景将会很广阔。
而这个成分,也是巨子生物起家的资本。
范代娣实现技术突破的同一年,丈夫严建亚辞去了西北大学教师的职务,决定和妻子一同创业。他们最初的厂房,是西安高新区一栋120平方米的建筑,实验室在厂里的二楼,范代娣就在这里带领着团队调试发酵罐。
严建亚负责化工产业化,范代娣专注技术研发和迭代,这个“教授+工程师”的组合走过了创业前几年的困难时光。在发展初期,巨子生物的产业化道路还不明晰,几乎都靠两人的积蓄在补贴。
一项项与胶原蛋白有关的研究接连取得了成果,在创立的第九年,巨子生物开始进入产业化的阶段,开始推出消费品牌。
如今,巨子生物的两个拳头产品分别是“可丽金”和“可复美”,这也是他们最早创建的两大品牌,堪称
“现金奶牛”。
从品牌营收来看,可复美和可丽金两大品牌贡献了97.1%的营收,处于绝对领先地位
前者主打抗衰,后者一开始是面向医疗机构的用户,后来逐渐推向大众市场,受到敏感肌人群的热捧。财报显示,两个品牌的收入占据巨子生物的营收比例达到90%,是名副其实的黄金组合。
“肌肤有问题,就找可复美”,这句耳熟能详的广告语通过医美医生的推荐,进入到消费者的视野,给公众留下了靠谱、可信的印象。不少用户都是在脸部出现红肿、过敏等问题求医后,得到公立或者私立医院皮肤科医生的推荐,开始用起了可复美面膜。
与此同时,消费者的使用习惯也在改变,开始青睐“成分党”“功能性护肤”,而可复美的修复作用也契合了消费升级的需求。
六年前,可复美的营收还只有不到3亿元,2024年,已经来到45.4亿元。
虽然说“一张面膜撑起了巨子生物”的说法有些夸张,但离开了这片面膜,巨子生物很难迅速占领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