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那个时候流行RPG(角色扮演游戏),所以我们也是往这个方向开发。”第一款客户端游戏让Sam和团队倾注了很多精力。但是游戏上线半年后,却因为各种原因举步维艰。Sam坦言比起当时一些游戏行业的巨头,他们这类规模较小的客户端游戏企业很难盈利。
一年后,经营不善的工作室关闭。一位行内的热心朋友指点Sam,现在网页游戏挺热的,玩的人也多,关键是代理后运营和维护费用不高。
“一开始我很抗拒,觉得网页游戏很简单,没啥技术含量,内容也傻。”但是迫于生存压力,Sam最终还是打算尝试一番,如果是失败了,也就是扔个三四万块钱的事情。
“我记得当时(2010年左右)代理一款网页游戏,只需要几千块钱到两三万块钱。所谓代理,其实就买了款授权游戏放在自己的服务器供玩家玩。”他告诉懂懂笔记,那个时候投入最多的并不是购买游戏授权的费用,而是服务器硬件。在云服务还没有盛行的年代,服务器硬件和带宽费用都十分高昂。
试着去“赌一把”的Sam,没有想到自己能在页游上赚到了“第一桶金”。
“那时候我也没有想到,客户端游戏买卖的是‘装备’,网页游戏充的是‘等级’,这么简单的设定居然还有玩家会几百几百的往账户里充钱。”Sam发现,网页游戏直接就是比谁充的钱多,层级高,暴击多,“与其说比谁的技术和策略,不如说就是比谁的钱多。”
除了通过搜索引擎自己找上门的玩家,Sam还在部分热门论坛和门户网站做了推广,一时间他所代理的这款网页游戏成了小热门。一个月算下来,刨除所有成本净赚了约12万。
“这个净收入其实不算高,那时有些热门页游的运营商,一个月能净收个几十上百万。”他表示,页游虽然“吸金”但不像客户端游戏那么猛,但由于投入少利润率就非常可观。后来圈内好友提醒他,如果想赚得更多只需多增加几台服务器,多跑几款游戏就可以实现数倍净收。
对于游戏运营出身的Sam来说,在运营页游的初期对游戏内容的严谨性还是重视的。然而当他发现,毫无策略可言的网页游戏盈利能力居然比其他游戏大很多时,“逐利”的欲望让他放弃了坚持,开始考虑如何通过页游大赚一笔。
从另类夸张的营销到明星代言,
套路无处不在
2015年国内网页游戏集中爆发,各种各样的页游几乎占据了各大门户网站,热门论坛的弹窗广告层出不穷,同一款网页游戏甚至有数十个运营商在代理。
“这个时候开始,页游就开始泛滥了,这一年有影响力的页游大概有三十款上市,而且绝大部分都是RPG。”Sam说,看到有利可图,市场出现了粗制滥造。
Sam透露,他在2015年曾经代理一款RPG页游,“这个游戏的开发团队只有七八个人,都挤在商住楼一间30平米的房间里。”
“因为网页游戏的生命周期很短,一般只有一到两年,开发周期在两个月以内。而且这些小团队都尽可能节约成本,以求最大的利润空间,所以对于他们来说,能坐得下就可以了。”Sam表示,小团队小制作成为常态,游戏内容不需要什么逻辑性,都是“打怪物爆装备”的套路,把“怪物”的造型换一下,场景小改动一下,就能成为一款新的网页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