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极客公园
科技创新者的大本营。汇聚优秀的产品报道、评测视频和高质量的线下活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极客公园

宇树科技王兴兴的早期故事:还原天使轮投资人当年的坚定、纠结与今天的新期望

极客公园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25-04-01 13:11

主要观点总结

张鹏作为极客公园创始人及变量资本创始合伙人,分享了其发现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的经过,以及投资宇树科技的原因。张鹏对王兴兴的务实、专注和追求技术的态度印象深刻,并认为王兴兴的技术路线和战略选择是成功的关键。他提到,新一代中国创业者面临的环境变化,需要更多的创新和突破,而王兴兴的故事为这些创业者提供了启示和可能的方向。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张鹏对王兴兴的初步印象

张鹏通过一篇冷门公众号文章发现了王兴兴的机器狗原型,并认为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进展,因为王兴兴的技术超越了当时的波士顿动力,并且王兴兴的务实、专注和对技术的追求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关键观点2: 张鹏对宇树科技的投资决定

张鹏认为,宇树科技的技术路线符合未来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在电驱领域,他认为这是值得投资的。张鹏还强调了王兴兴的专注、对技术的热爱以及他面对困难时展现的韧性和决心。

关键观点3: 王兴兴的技术路线和选择

王兴兴选择了专注于科研市场,而不是过早地进入消费市场。他认为这有助于集中资源,提升产品和技术的能力,并在市场中建立了品牌。

关键观点4: 新一代中国创业者的使命

张鹏认为,新一代中国创业者的使命不再是接近全球技术和产品的天花板,而是突破它。他强调了创新、突破和面对不确定性的重要性,并认为王兴兴的故事为这些创业者提供了启示和可能的方向。

关键观点5: 王兴兴对创业者的启示

王兴兴的故事强调了专注、务实、对技术的热爱以及在面对困难和不确定性时保持耐心和决心的重要性。张鹏认为,这样的创业者可以在新时代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创造出有影响力的产品和服务。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其实当年他连 BP 都没有,可能就是非常简单的几页,更多讲的是技术栈,一看就是给我们这种对机器人了解还没那么深入科普一下,但是完全没有对于说未来是一个什么万亿的市场、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四足驱动的底盘的设想。
我很少见到有创业者,能比投资人更严谨地审视自己的技术路线发展。比如,当我们引导他畅想未来想象时,他的结论其实是:现在还轮不到想象场景和市场;先把东西做出来,就一定会有科研机构买。这些话当时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对我们后来的投资决策产生了很大影响。
《开始连接》:求真务实是一种优点,不过当他没有去想未来前景这件事情、可能会构成某种顾虑吗?
张鹏: 从互联网浪潮开始,我几乎见过每一代优秀创业者早期的样子, 但历史上这些成功的创业者,也很难做到他在创业的第一瞬间说的自己的故事和构建的那套所谓未来的系统,就是最终它创造最大价值的那个系统,这是非常难的。而创业者有时候把这个故事讲得很大,很容易暴露创业者在一些思维逻辑上的问题。所以宏大的故事,至少对于我来说没有那么重要。
反而我觉得人和事的匹配特别重要。如果你这个事特别宏大,但你看起来并不是在这个逻辑上的人,反而是很大的问题。我觉得当时跟王兴兴的共识是,可能至少还需要 3 年甚至 5 年,机器狗才能有一天惊艳的在人类面前,有资格寻找某些场景里被得到广泛的应用。
我们看到了一个 journey,这个 journey 它通向了一个未来的机器人的新大陆。但这个路其实是不好走的,它甚至中间要经过一段很长的寂寞期去做这个事,但我反而觉得这个特定的路特别适合王兴兴。
《开始连接》: 为什么觉得这条路适合王兴兴?
张鹏: 我觉得他是能耐住寂寞的人,在这些年里他不会浪费这个时间。
当别人不能够去足够专注的做这个事,因为无利可图,因为这个是窄门、土路,你需要转过角才能看到光,所谓八面玲珑的聪明人不会那么多,你的竞争就不会那么多。这种路,就属于像他这样的专注的、务实的、有技术热爱的人,走过去转角见到光就应该是属于他。
所以我觉得至少在那个时刻做机器人,他是一个人事匹配的候选人。而恰恰是因为他脑子里没有那些宏大的故事,他脑子里都是光明之前的黑暗,而不是上来跟我讲黑暗后的光明,我觉得这个是挺匹配的那个阶段的。
后来事实证明,从 2015 年到整个 2023 年之前,在机器人,包括四足机器人领域,过早想要进入 C 端市场,甚至大规模进入 B 端市场的创业公司或者产品,其实都没有成功。我觉得就是因为,你需要转过弯才能见到光明,所以这个过程中你不能过早地去考虑光明,而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想怎么跨过黑暗的那一段。
《开始连接》:是不是感觉那时候他很像一个工程师而不是产品经理?
张鹏: 王兴兴所做的这件事,这种需要技术突破的东西,其实至少那个阶段需要的不是一个好的产品经理,而是要看他是不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工程师。
这和移动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已经铺好的舞台,就看谁在上面能够更高效率地去表演不同,在机器人领域,技术的舞台需要自己搭建,当年这个领域所处的状态是它的上半场还没有完成。
这个上半场就是需要让技术先逐渐成熟,还有很多关键问题要突破,这就是我们提到的「寂寞期」。在「寂寞期」,需要有工程师能力和风格的人一步一个脚印地把它做完。
然后才能到下半场,才会考验你:你到底是一个什么商业模式的公司?你的产品最终做得怎么样?你的品牌怎么样?你如何构建你的商业模式和生态?我觉得在技术没有到位之前,这些都不是重要的问题。
下半场他能不能做好,我们当时也不知道,但我们觉得他可以在上半场实现的过程中去成长和学习。所以,多多少少他当时那种工程师的纯粹气质是让我们特别看好的。
《开始连接》: 2017 、20 18 年 王兴兴面临过什么关键决策吗?
张鹏: 我记得决定投资他之后,我们也很积极地帮他链接更多资源。当时不少人都在认真在想:这东西能用在什么场景?但王兴兴一直很坚持认为,不应碰 C 端市场。现在看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决策判断。
他选择的主要市场就是科研院校和研究机构。因为宇树的产品比波士顿动力的便宜很多,功能却不逊色,加上电驱系统带来的高灵活性和开放度,方便用户做二次开发实验,所以很快在科研圈获得了认可。这就不需要去做什么投流、找网红代言,进而他把所有的精力都能解放出来,去提升产品和技术的能力。并且因为有了这种现金流的循环,就能够把技术越做越好。
我觉得他当时这个选择是很重要的。因为如果做一个 to C 的产品,公司的部门和人员体系都会不一样,可能会消耗非常大的能量。其实越是技术的婴儿期,就越要「喝奶」而不是「吃糠咽菜」,这才能打好技术基础的正确战略。
当然,王兴兴可以做到这一点,也是靠自己的持续专注的努力,这并不只是个选择问题,也是个能力问题。
《开始连接》:科研市场的 1 万台和消费级市场的 1 万台会有怎么样的区别?
张鹏: 背后的能耗是不一样的。科研市场,是一个在早期阶段有足够养分空间,并且不需要宇树去「费力消化」的市场。这比起过早在 toC 市场强行卖货、或者在 toB 领域做看起来有规模和收入的搞项目交付,更符合宇树的发展目标。
大家经常会有个说法,「沿途下蛋」。所谓技术走一段,能干嘛了,咱们变个产品开始卖,这样它有现金流能回来支持我再在技术上往前走。但其实这有可能是个陷阱。
「沿途下蛋」你就要不断地孵出一堆小鸡,那这些小鸡仔每个活得好不好,你这个老母鸡是要照顾的。你最后下了一串蛋、一堆小鸡仔,谁都没有变成能为你解决问题的那一个,你要解决的问题会越来越多。因为你并不能确定你沿途下的这个蛋就一定能怎么样。
其实「沿途下蛋」更应该变成「找到前进的阶梯」。 你依旧可以在你产品发展的不同阶段让它产生价值,但不应该偏离主航道,这才是「有机的增长」。在这一点上,如果我们复盘去看,王兴兴在早期这个相对黑暗、还没有转角见到光的时候,他就做了很正确的选择。
《开始连接》: 王兴兴有什么在严谨务实之外 还有 让你印象深刻的地方吗?
张鹏: 其实你看王兴兴,今天还会觉得他是个理科生,跟你说话也不会口吐莲花、衣着打扮也不是那种特别潮的。但我觉得他内心,其实他有他很潮很有自己审美的东西,比如他的第一代机器狗产品叫叫「莱卡」,那是第一只替人类探索太空的小狗的名字,这理科生的浪漫,我就很能感受到。
再比如说他对这个技术的一些追求。就像我当年去见他的机器狗,那个机器狗的整个造型,包括它的简洁程度做得很好。显然他真是花了一些心思的。比如你们看不到很多到处乱飞的线,对一些零件技术指标的要求等小细节,这些都能感受到工程上给自己提了更高的要求,才做成这样。
我觉得在这些细微的地方,能看出一个工程师对于他的产品和技术是有追求的,这个追求就叫他的「技术审美」。这让我当时挺信服他应该能把这件事做好。
图片来源:极客公园
《开始连接》:所以总结来说,你最终决定投他的原因是什么呢?
张鹏: 刚才我说到的人事匹配很重要,当然更重要的是,这条技术路线我们还是很看好的。换句说,其实在当时为什么我们在开始看这个领域?你还记得 17 年、18 年的时候,整个科技圈比较流行的项目是什么吗?投资人一般都在投什么吗?
《开始连接》:共享项目、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甚至还有电子烟等等互联网项目
张鹏: 共享经济其实已经过了最高点,接近所谓「移动互联网的尾声」了。因为整个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已经快封顶了。这就有点像,明明要入冬了,你现在非要播种,哪怕你可能有各种逻辑,但听起来效率可能就不那么高。
所以当时我们自己的一个感觉是,互联网完成了连接性,推动了所有东西的数字化,那下一步会是什么?应该是智能化。这首先是一个大的技术趋势判断。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