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量化研究方法
以量化之思想认识世界,体会量化之美。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FM93交通之声  ·  唏嘘!知名艺术家凌晨去世,年仅32岁 ·  22 小时前  
微讯江苏  ·  2025年镇域经济500强出炉:江苏128个 ... ·  2 天前  
杭州日报  ·  突发讣告!浙江籍巨星逝世 ·  2 天前  
FM93交通之声  ·  反转!确认系摆拍!被捕后他竟说……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量化研究方法

方法·思想·社会科学研究

量化研究方法  · 公众号  ·  · 2017-05-12 21:53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在一九九二年九月号的《当代社会学》(Contemporary Sociology———美国社会学学会出版的社会学书评杂志)纪念该书出版二十五周年的专题文章中,布劳有如下追忆。在五十年代,社会学中的代际流动分层研究刚刚起步。经社会学理论见长的布劳邀请社会统计学家邓肯共同参与这一研究项目。当欧洲社会学界在社会分层领域的研究中居于领先,以社会流动表(Mobility Table)作为统计分析工具。社会流动表的研究方法宜于揭示代际流动的结构特点,与社会分层理论强调社会结构的基本思路十分契合。在最初的讨论中,布劳主张采用这一分析工具。但是邓肯说服布劳采用了统计学回归分析中的途径分析(path analysis)来研究代际流动的规律特点,由此发展出了著名的“地位获得”理论模式。而这一理论模式的巨大影响又推动了途径分析统计方法的进一步发展和普及。由此而来,“父亲职业-儿子教育-儿子职业”这一理论模式影响了一代社会学家的思维方式。这一模式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在回归分析的连续性分布的前提假设下,社会学家对社会地位的测定建立在连续渐变的社会经济等级制度指标之上(socioeconomic index),而不是社会理论中通常使用的阶级阶层的非连续性概念范畴。


直到新的一代统计学家和社会学家于七十年代中期发展出了新的社会流动表研究方法后,“地位获得”的研究取向才被代际流动的结构分析所替代。新的研究方法促进了社会分层研究新的突破和进步。但是,代际流动的社会流动表又同样地影响了这一代社会学家的研究课题和研究方法。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的社会分层研究中,以社会流动表为方法的研究报告充斥学术刊物。直到八十年代中期“历史事件”分析模式(Event History Analysis)和时间序列统计模式的发展才导致了第三代社会分层研究的出现,其核心主题即以个人为分析单位研究纵向的社会地位的变迁过程。综观半个世纪以来美国社会分层领域几次大的研究新潮,每每可以追溯到研究分析手段(主要是统计分析模式)的突破。社会学的其他领域也有类似现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社会学学术思想的演变和学术观点研究兴趣的走向与研究手段的变化息息相关。

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解释学术研究中一些令人困惑的现象。有心的读者可能注意到,一些社会现象的基本因果关系可以说颇为明了,但是学术研究对这些关系却长期视而不见,无人问津。例如,人们所处的劳动力市场(社会的就业结构、工作环境)对其社会经济地位有着重要影响。这种因承关系可谓常识,这也是韦伯有关阶层地位即市场地位的思想的自然延伸。但是,长期以来,美国社会分层研究没有把人们的市场地位放进其研究框架。这是为什么?在这一点上,克鲁德曼的观察完全适用。社会学家过去缺乏研究市场条件的分析工具和统计模式,无法研究人们工作流动的动态过程,这些课题也随之在人们的研究视野中消失了。只有在八十年代动态研究的分析手段出现以后,有关人们工作流动,工作环境的研究才应运而起。而这些领域中的理论观点亦“千呼万唤始出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