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方面你所看到的只是别人希望你看到的,另一方面你所展示的只是你最好的,或者你希望特定对象看到的部分,每个人都在“扮演”着不同的人设。
所以你能看到木讷的人在社交上最活跃,偏激的人会显得平和,从不读书的人也能不时晒一下《青春版红楼梦》,不认识科比的人在科比退役当天发文科比一路走好......甚至有人通过朋友圈分组设置多个不同的“自我”,面对不一样的人群扮演不同的自我,微信就是这样的平行世界,每个人都在用微信塑造自认为“完美”的自我,构成了对外的“公共人格”,通过公共人格的塑造被朋友圈的朋友知晓,从而积累下人际资本。
相较于其他社交媒介个人内容的公开性,微信朋友圈中的大多数沟通发生在“熟人”和“半熟人”之间,用户在其中建立的“形象”将更直接地影响现实生活中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公众自我的管理变得越来越复杂,
出于职场形象和个人生活的需要,人们不得不更小心而有策略地使用主流社交媒体,所以每个人都在“扮演”更好的自己。所以,你看到并不一定就是真实的社会状态。
就像《黑镜》第三季《虚伪的分数》里的lacie,当社会被社交媒体评分系统所掌控,每个人都约束自己表现最好的一面,为了获得社交媒体更高的评分,不得不随时约束自己的表现,lacie为了获得更高评分也不得不应允参加出轨其前男友的刻薄朋友娜奥米的婚礼,而当一系列蝴蝶效应发生,lacie社交媒体低于1分锒铛入狱被驱逐出社交媒体后,她才认识到真实世界肆意做自己的美好。不少人在看了之后,就果断给了《黑镜》1星差评,或许给差评不是因为难看,而是因为在黑镜里看到了不愿正视的自己。
回到营销上,每个人争先恐后的在刷屏的营销内容可能是“证明”视野多么广阔。比如赵雷,转发的人可能连《成都》或者《画》都没听过;薛之谦代言腾讯动漫的创意H5或许只是部分营销人集体“意淫”的产物,好久没有让“我的朋友圈”眼前一亮的内容了;转发“逃离北上广”的用户或许看到标题就洋洋洒洒开始撰写转发语录;看到阿里营销上线的文章标题立刻就分享到营销群,因为这是阿里数年营销后形成的“营销正确”,虽然分享后才会看第一眼或者都不看。
朋友圈广告效果同样值得细说,朋友圈获得点赞较多的广告大都是逼格满满的品牌,比如Nike,宝马,是因为朋友圈广告的展示机制是定向,被展示的用户均是目标用户,
此时“公共人格”开始发挥作用:你看我是宝马的目标用户!
当刷屏级的营销内容产生,当行业都在朋友圈评论怒赞该项目,不妨想一想,真的触达到真实用户了吗?当然,毛哥不是说,刷屏级营销没有价值,能让一个内容被普通用户转评本身已经触及到了人性,
无论是“公共人格”还是“真实自我”这本身就是一次特别成功的营销,但用户是否已经接收并接受营销传达的信息恐怕要打一个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