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有书
加入“有书共读行动计划”,和1000万书友一起,每天早晚读书半小时,每周读完1本书,一年读完52本精选好书,成为期待的自己。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有书

《走出黑森林》:寻找真正的自我,很多人的自我,其实是他人

有书  · 公众号  ·  · 2025-05-14 06:3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图片

自我转变的缘起


自我转变的缘起,是你内心深处的那个“我想要”。


可能是“我想要”更好的生活,更高的职位,更稳定的关系,但最重要的“我想要”,是“我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当我们想做出改变时,你有没有思考过,对你而言,是“自我”更重要,还是“他人或者现实”更重要?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生活是缺少自我的。


当我们渴望被群体接纳时,往往就会压抑内在真实的自我,听不到自己内心深处的“我想要”


为了生存,我们常常把自己隐藏在群体之中,去遵守社会的规则,满足他人的期待,把自己变成外界想要看见的模样。


所以,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加缪说过一句话:

“很多人的自我,其实是他人。”


意思就是,如果我们更重视外界的评价而不是自己的感受,总是听从他人的话超过听从自己,相信别人超过相信自己;


那么,当自我和别人产生矛盾时,我们就会关注别人想要我们怎么样,而不是我自己想要怎么样,这就无法诞生自我,只是成为他人期待的样子,被他人的关系所影响。


还有的时候,尤其在转变的初期,我们说“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其实并不是真的“不知道”,而是“不敢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陈海贤博士曾经采访过一位女士,她出生于一个贫困且重男轻女的原生家庭,靠着自己对梦想的执着,进入早期互联网大厂,事业发展相当不错。


后来,当她先生的事业开始起步需要辅助时,当有了孩子需要陪伴照顾时,终日忙于工作的她,和家人产生了很大的矛盾。


最终,她不得不选择辞职,回归家庭。


在采访中,回想当初决定放弃自己事业的时刻,这位女士说,那时,她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头脑一片空白。


一个人在面对重要选择的时候,在做出艰难决定的时候,与其说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其实是不敢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因为潜意识里,我们明白,如果坚持自己的想法,一旦“我想要”变得清晰起来,就会和现实产生不可避免的冲突,不得不面对放弃梦想的痛苦,甚至和习以为常的价值观决裂。


所以,为了对现实低头,我们选择模糊自己心中的“我想要”,顺从当下的环境,这也是一种自我缺失的表现。


图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