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注重学科交叉和融合创新,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一流卓越人才。面对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天津大学将在“一制三化”(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等有效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依托“新工科”建设优势,注重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解决基础科学问题,并将基础研究转化应用于实践、解决重大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信心。
天津大学实施
以研究型项目为主线
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大师引领,由院士、教学名师等高层次师资引导学生科研实践。实施本—硕—博衔接的培养体系,建立本硕博人才培养方案的联动机制,科学设计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实现本硕博纵向跨层次选课、横向跨学科选课,本科阶段培养夯实基础学科能力素养,硕博阶段既可在本学科深造、也可探索学科交叉培养,学生在学业导师指导下有效衔接本科至研究生的学习与科研。实施与世界名校名所联合培养,推动国内外双向合作,引导拔尖学生接触世界科学文化发展、融入国际一流学术群体,培养学生国际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合作能力,承担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挑战而奋斗的使命。强化质量保障机制,建立全方位学生立体成长档案、多阶段的动态进出机制、在校生及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根据质量监测和反馈信息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学习档案和能力清单,以数据和事实描述学生特点、特长和能力等,助力每位学生的人生成长。
本专业首批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以中国科学院院士领衔的国家级人才团队为依托,培养能够在科技、教育、经济和管理部门从事理论研究、教学、实际应用开发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依托首批建设13个国家应用数学中心之一的天津大学应用数学中心,打造润物无声的现代数学学堂。根据数学学科人才培养规律,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实施研讨式教学,以不同数学主题的讨论班、暑假短期课程等培养方式替代原本科生专业选修课;拓展国际视野,与多所国际名校密切合作,在第三学年派遣到新加坡国立大学数学系或具有相近水平的国际高水平大学交流学习;强化科研项目实践,替代传统实习实践课程,学生在课题组得到科研氛围的熏陶锻炼、在学术导师引导下踏上学术道路;实行本—硕—博衔接,整合本研阶段的专业知识体系,形成跨越本研的专业核心课程,提高课程理论深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交叉融合,依托与金融管理、生物、力学、医学、人工智能等学科的交叉项目,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融会贯通能力。
本专业依托学科位居ESI全球排名前1%,拥有以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杰青等高层次人才为骨干的师资力量。聚焦凝聚态物理、光学、理论物理等领域以及材料物理与化学和生物物理等交叉领域,旨在培养具有深厚扎实的物理学基础和相关交叉研究领域专门知识,志在基础物理学科、交叉学科以及相关科学技术领域从事基础创新研究的高层次人才。学生单独编班,进校后即可选择科研导师,施行课题组自选和轮转制度,以学生的兴趣拓展和能力培养为主要科教协同培养模式,强调扎实的物理学基础,并鼓励宽口径的学科交叉和融合创新。学生可获得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科教协同育人政策(奖学金,科技创新基金等)。在读期间为学生提供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际名校联合培养的机会。